我前面說了,大明朝的規矩是一等進士翰林院,三等進士進地方當官,那麼實際上三等進士治理地方,實際事物水平要高出一等進士一大截了?真要是這樣,那麼翰林院出身的首輔不是早就被架空,甚至擠出去了麼?也不是的!
因為大明朝太祖朱元璋推崇小政府,鄉紳治理,導致一個縣裡的正式官員也就是縣令,縣丞,主簿,典史等寥寥幾人,根本維持不了一個縣的正常運作體制,導致縣令必須的僱傭師爺來幫助處理政務,而這些師爺們都是縣令的私人助理,縣令卸任之後就要和縣令一起進退的——換句話來說,就是相當於縣長調離,幾大局長也跟著調任,這給一個政府造成的混亂可想而知。
而且這還不算,明朝的檔案還不是國家所有,而是掌握在三班六房的小吏【公務員個人】手裡,明朝的工資是出了名的低,官員不玩灰色收入都很難養活一家人,小吏的那點工資,基本上自己都養活不了了。
大家整理一下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明朝公務員的具體特點如下1工資低,低到不能維持生活2權力大到基本不受監督【農民們不識字,不會算術的佔絕大多數】3升職基本無望,沒參加科舉你還想升職麼?4世襲,工資雖然低,但是這差事是鐵飯碗的,因為國家收稅的土地證明【魚鱗冊】基本都是小吏們保管的,不世襲,別人接手就只能是一團亂麻!
說的穿些,就是工資低逼人**,缺乏監督誘人**,無法升遷和世襲讓人沒有顧忌的**,這體制還能好的了?
總而言之,就是所謂主政一方的官員是面對著**透了的基層公務員體制,而如果地方上不是很有錢的話,白銀的火耗和稅收還不高的話,自己自帶的私人助理也養不起,也只能讓人家**了,這種體制下,自身只要不是鉅貪,那麼清官貪官差距還真的不是很大了,而且任期內能應付過去就算不錯了,所以所謂有實際主政經驗的三等進士其實還真的實務能力不比翰林院養尊處優的一等進士強到哪裡去了。
著名的明朝大清官海瑞,其實也是一個超人,他是直接把一大堆私人助理的活兒都幹了,這種人就是天生的精力過剩,一個人能頂十個人用,不過很顯然,這種特例真要拿出來做標準,那就是抬槓了。
而劉白羽的【政務全書】一出,可就是地方官的福音了,別的不說,就說是分類管理這一條吧,直接把政務的種類都列的清清楚楚,就是一般稍微識字的夥計之類都看的明白。而且分事情的緩急,事物的種類按時間處理政務,再也不怕被小吏們繞暈了。
第二點就更重要了,就是現代最重要的數目管理,尤其是引入了現代最重要的財務概念,管理者可以輕易查出每一筆款子的去向,什麼時候取出的,經手人是誰等等。
第三點則是修建各種工程所需要的土石方演算法,說句實在話,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換算,現代人不是土木專業的都沒幾個人懂,這複雜的演算法,就更不是滿腦子八股文的文官們能看的懂了。而劉白羽引進了現代的公式以及代數的概念,顯淺易懂,智力正常的,只要多耗費點時間,那些小吏們吃相太難看了,也是看的出來的。
當然,劉白羽這本書是官員的福音不假,對於小吏們來說,就是被得罪死了,只是小吏們雖然對於一般的屁民們來說,就是掌握生死的死神,但是在士紳治國的前提下,一般計程車紳也未必動的了,何況是劉白羽了,所以可以忽略不計了。
35傳家寶
“二弟如果這樣做,只摘花,不種刺,成為一個大儒還真是問題不大,不過如果不走科舉之路,想成為首輔是不可能的……”畢竟科舉時代之後,就算是嘉靖時代又道士官至禮部尚書,這首輔也是翰林院儒家的自留地不是?
“大哥過慮了,我劉白羽其實也不算是儒家信徒,這個大儒的名聲只是為了救國救民方便,如果能給陛下出謀劃策,也不一定要什麼名分,畢竟名利實質都是一樣,束縛人的東西。”
劉白羽拿出一副雲淡風輕的樣子,把自己的野心含含糊糊的用救國救民概括了,至於什麼給陛下出謀劃策之類,則是安撫這位義兄的,畢竟這是明末亂世,只有有軍隊割據在外才是正路,留在中央就是做首輔也是死路一條的,所以就算是崇禎哭著喊著要劉白羽當首輔,劉白羽也是不會去的。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二弟真君子也!”張天宏發自內心的佩服這個二弟,畢竟【農務全書】也好,【政務全書】也好裡面很多秘法都是可以當做傳家秘術,該秘而不宣的——其實這也不是啥中國人的獨有毛病,現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