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士·希爾頓小說改編)。1938年(在德國):《旅行的人們》。1939年(在法國):《北方的法律》。1942年(在瑞士):《一個女人的失蹤》(主要演員:羅珊)。1946年:監製《碎石路》(布利斯坦導演)。
(RobertJ.Flaherty,美國,紀錄片導演)
1884年2月16日生於密執安州鐵山,1951年7月23日逝於紐約。畢業於密執安礦山學校,曾在北美洲極北部從事勘探工作,1913年前後開始業餘攝製影片。
1920—1922年:《北極人納努克》(編劇與攝影:弗拉哈迪)。1923—1926年:《摩阿拿》(編劇與攝影:弗拉哈迪)。1925年:《一個陶磁工人的故事》,《二十四美元的海島》。1927—1928年:《南海白影》(編劇:弗拉哈迪和R.多依爾,導演:範戴克,主要演員:M.勃呂,L.託萊斯。弗拉哈迪未等影片攝完已經離去,故未在片中署名)。1928—1931年:《禁忌》(根據弗拉哈迪原作改編,編劇:茂瑙與弗拉哈迪,攝影:F.克勞斯貝,導演:茂瑙,主要演員:雷利與馬塔希)。1931年去歐洲。1932年(在英國):《工業的英國》(攝影:弗拉哈迪,剪輯:格里爾遜)。1932—1934年(在英國):《亞蘭島人》(導演與攝影:弗拉哈迪,編劇:羅伯特,法朗西斯和大衛·弗拉哈迪)。1935—1937年:協助佐爾坦·柯爾達攝製《象童》。1939—1942年(在美國):《土地》(編劇與攝影:弗拉哈迪,該片由美國農業部出資攝製,由於內容過於悲觀,迄未公映)。1948年:《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編劇:弗拉哈迪,剪輯:海倫娜·範·登根)。
亞力山大·福特
(AlexandreFord,波蘭)
1908年12月24日生於羅茲,深受法國先鋒派、愛森斯坦與普多夫金的影響,從拍攝短片開始導演工作。
1930年:《黎明時刻》,《羅茲——波蘭的曼徹斯特》。1930年《護身符》(無聲片,主要演員:伊倫娜·格林,伊娜·阿德利安)。1932年:《街頭夥伴》(編劇:M.艾梅爾和A.沃利卡,攝影:斯坦烏爾澤爾)。1934年:《覺醒》(編劇:奧爾加·福特和敘利安·圖維姆,攝影:S.沃爾,副導演:W.雅庫鮑夫斯卡,主要演員:St.扎拉茨,B.西基耶維奇)。1934年:《薩布拉》(在巴勒斯坦攝製,編劇:奧爾加·福特和M.蘇肖沃爾斯基,攝影:韋爾梅耶爾,主要演員:哈比瑪意第緒話劇院的演員,有阿拉伯語、意第緒語與波蘭語三種版本)。1935年:《前進》(短片,與J.馬利尼亞克合導)。1935年:《祖母不再擔心》(與M.瓦斯辛斯基合導)。1936年:《我們到達目的地》(故事性紀錄片)。1937年:《維斯杜拉河畔的人們》(海倫娜·波古斯修斯卡,J.科爾納茨基與扎爾茨基合導)。1942—1945年在蘇聯重建的波蘭軍隊中創立電影處,攝製新聞片與紀錄片,其中有《列寧諾戰役》和《馬伊達內克》。1944—1945年,國家電影組織“波蘭影片公司”創辦人之一。1948年:《邊界上的街》(又名《真理無國界》)。1952年:《肖邦的青年時代》。1954年:《巴爾斯卡大街上的五個人》。1958年:《一週的第八天》。1960年:《條頓騎士》。1965年:《自由的第一天》。
約翰·福特
(JohnFord,美國)
原名西恩·奧菲爾納。1895年2月1日生於緬因州的伊麗莎白角。從1914年起就在好萊塢擔任副導演。1917年開始擔任導演(共拍了12部影片),此後用他哥哥過去的名字傑克·福特(演員兼導演,此時已改名為弗朗西斯·福特)拍了許多西部片。
1923年改名約翰·福特,成為A級影片的導演,攝製《凱未奧·吉爾比》(主要演員:約翰·吉爾蓓與讓·阿瑟)。1924年:《鐵騎》(主要演員:G.奧勃利恩,M.貝拉米等)。1928年:《四個兒子》(有聲片),《拿破崙的理髮師》(對白片)。1929年:《敬禮》。1932年:《沒有女人的男人》(《鐵與血》,編劇:約翰·福特)。1931年:《造箭的工匠》(根據辛克萊·劉易士小說改編,主要演員:R.柯爾曼)。1934年:《失蹤的巡邏兵》(編劇:杜德萊·尼克爾斯與加雷特·福特,根據P.麥克唐納原作改編,主要演員:V.麥克拉格倫,B.加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