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小小的手段,〃原封不動〃的把這個燙手的山芋扔給了李昌。

無巧不成書,李昌也是個佛教徒,但是職責所在,他只能拿著通緝令去找玄奘。我們都知道,官和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官大部分都由中央派去地方,而吏則更多的是由本地人或同一個州郡的人來充當。獨孤達是官,李昌是吏,官管事,吏辦事……玄奘來到瓜州是大事,身為下級州吏的李昌,很可能早就把玄奘調查的一清二楚,也很明白上司為什麼為讓自己來辦這件事。

擺在李昌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秉公辦事,捉拿玄奘押解回涼州向李大亮覆命請功領賞;二,變通辦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暗地裡幫玄奘一把。見到玄奘後,李昌說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

〃師不是此耶?〃

這句話有兩種念法,因此也有兩種理解:

一是說:〃師父,您不是嗎?〃

二是說:〃師父,您不是吧?〃

一字之差,意思完全不同:第一種,語氣上揚,是質問的口氣,就等於認定了玄奘是通緝令上的人;第二種則帶著詢問、試探的語氣,有些提醒、暗示的味道。所以李昌採用的很可能是第二種問話的語氣,意思是我大致已經猜到師父你的身份了,特地再來證實一下,師父您看著辦。一句話能問得如此到位而又滴水不漏,可見李昌很有辦事經驗,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說話。

玄奘也是聰明人,豈會聽不出李昌的弦外之音,心中自然猶豫起來:如若不承認自己就是通緝令上的那個人,那就是說謊,而出家人是不能說謊的;如果照實作答,很可能會當場被捕遣返長安。儘管如此,玄奘依舊沒有表現出半點慌張……既然不好回答,那就乾脆不答!

李昌的本意是,不論玄奘如何回答,自己都有應對之策,主動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裡;可玄奘一句話不說,自己又不能拿他怎麼樣,這麼耗下去,完不成任務回去沒法交差的是自己!所以當時的場景是,原本胸有成竹的李昌反倒被一言不發的玄奘瞪得有些著急了,乾脆直截了當的說:

〃師須實語。必是,弟子為師圖之。〃

第一句,是讓玄奘務必說實話。第二句裡面的〃必是〃又能做兩種理解:

一是說:〃您肯定是訪牒上通緝的人。〃

二是說:〃您假如真是訪牒上通緝的人。〃

第一種,那是看玄奘不說話,嚇唬他一下,〃裝死〃是沒有用的;第二種,語氣緩和了些,是讓玄奘不必有太多顧慮,事情還有商量的餘地。又是一語雙關,還說得玄奘沒有退路……無論玄奘如何理解,主動權又回到了李昌手中,足可見獨孤達知人善用,派他來辦這件事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歡◇迎訪◇問◇。◇

第21節:第三章 無權無勢,也能成為命運的強者(7)

事已至此,玄奘再無退路,只好告訴李昌自己沒有聽從李大亮的勸告返回長安,而是繼續西行,只為前往西天求法。這等於是向李昌攤牌:自己無論如何都不會往回走,你看著辦吧!

難題再次擺在李昌面前,是抓,還是不抓?但是這位瓜州小吏的態度大大出乎玄奘的意料:

〃師實能爾者,為師毀卻文書。師須早去。〃

意思是:師父您確實能做到這件事情(取經),那就讓我來為您把通緝令撕了吧!不過您要走就要趁早,晚了就沒有機會了!從這個記載可以得知,撕毀通緝令的不是獨孤達,而是李昌。如果說獨孤達是個聰明人,那麼李昌在幹練之餘,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當然,他失職了,很可能還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但對玄奘來說,他就是救命恩人。

不過李昌真的是出於一個佛教徒對高僧的崇敬和同情才幫玄奘的嗎?恐怕未必。如果換成是別的僧人,李昌做得不會如此乾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罷了,但玄奘的氣度和決心打動了他,讓他覺得西行取經的確是一項重大使命,自己有義務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玄奘達成所願。但是問題還沒有解決,只要玄奘不走,官府的通緝令就會不斷的發往地方,直到將他緝拿歸案,所以李昌讓玄奘馬上走,遲則生變。

事情做到這個份兒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李昌對玄奘可謂仁至義盡。反過頭來看,李昌為什麼敢這麼做?獨孤達為什麼會單單讓李昌來辦這件事?他難道猜不到李昌會這麼做嗎?

事實應該是:從挑選李昌來處理玄奘這件事開始,獨孤達就在有意放玄奘一馬……你一個僧人千里迢迢離開繁華的長安來到瓜州這個偏遠之地,只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