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當著全城百姓的面,玄奘再次表現出了一位高僧大德應有的寬仁與氣度,勸說國王不要對放火之人採取如此嚴厲的刑罰,這樣才能讓眾生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佛法的慈悲為懷。國王當然不能駁玄奘的面子,做了個順水人情,沒有砍掉兩名主犯的手,而是一人痛打一頓趕走了事。
從這件小事上就能看出,玄奘不但氣度過人,而且處理手法非常到位:
有智慧的人善於把每一個機會都朝有利的一面轉變,並且讓其發揮最大的作用。
玄奘想得不是如何懲戒肇事者,如何安撫兩名同行的僧人,而是充分利用這次事件,用事實說話,讓原本在颯秣建國受到歧視和排擠的佛教抬起頭來、重新樹立在民眾中的形象。同樣,在國王處理兩名主犯的過程中,玄奘既沒有一味冷眼旁觀,也沒有一味替他們求情……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既保全了國王的威嚴,又讓人們看到褻瀆佛教和僧人的下場,恩威並施,一舉兩得。
那麼,這次事件在颯秣建國帶來了怎樣的後果呢?
〃自是上下肅然,威求信事,遂設大會,度人居寺。其革變邪心,誘開蒙俗,所到如此。〃
也就是說,從那以後,颯秣建國舉國肅然,誰都不敢再用放火驅趕這種形式來對待僧人,而且開始剃度僧人讓他們居住在那兩座寺廟裡。整個颯秣建國延續多年的風俗因為這次事件而發生改變,佛教不再被視為邪魔外道,開始受到尊重,從此在此處站穩腳跟。
把握機會與發自本心並不矛盾,損己利人與刻意作秀都不可取,利人利己才是為善的最高境界。
離開颯秣建國後,經過了若干小國,玄奘一行來到了溝通中亞與南亞的一個著名要塞……鐵門。這裡的鐵門並非位於天山腳下扼守南北疆咽喉的庫爾勒鐵門關,而是西突厥控制下的一處要塞。穿過陡峭險峻的鐵門要塞,前方有一個名叫〃活國〃的小國(今阿富汗昆都士),更為碰巧的是,活國的國王正是葉護可汗的長子旦度設,旦度是本名,設是官職,相當於被可汗委派到某地充當的最高軍政長官。
旦度不但是活國的國王、葉護可汗的長子,還是高昌王麴文泰的妹夫。在當時,部族間相互結親是鞏固盟友關係避免戰爭的重要外交手段,旦度的婚姻很明顯帶有這種性質,所以葉護可汗才會在看到麴文泰的信後對玄奘如此禮遇;而站在麴文泰的角度,討好一下妹妹的公公也無傷大雅。
。←蟲←工←橋書←吧←
第50節:第七章 因勢利導,謀事成事皆在人(7)
然而事不湊巧,就在玄奘到來之前,旦度的妻子,也就是麴文泰的妹妹賀敦公主剛剛去世,旦度也有病在身。當玄奘把麴文泰的信交給他的時候,旦度悲從中來,痛哭不止,可見政治婚姻也未必都不幸福。
哭完之後,旦度躺在病床上對玄奘說:
〃弟子見師目明,願少停息。若差,自送師到婆羅門國。〃
意思是我一看到法師您就覺得眼前一亮,精神好了很多,請您在我這兒稍做休息。等我的身體好一些了,就親自送您前往婆羅門國(印度)。
一個好漢三個幫,接受善意且必要的幫助也是成功的重要保證。
旦度不但是活國國王,還是葉護可汗的兒子,有這雙重身份在,而且是親自護送,對玄奘前往印度無疑大為有利,於是玄奘就在活國停下來稍加休整。不久,從印度來了一位梵僧,為旦度唸了幾次咒語後,旦度的身體變慢慢好了起來。不過這位剛剛康復的國王沒有立刻兌現承諾送玄奘前往印度,而是忙起了自己的終身大事……立刻娶了一位比自己年輕很多的漂亮女子續絃。
國王娶妻續絃原本無傷大雅,問題是,旦度娶了一個不該娶的女子……婚後不久,新王后便串通他的大兒子把旦度給毒死了。這個大兒子不是麴文泰的妹妹賀敦公主所生,而是旦度第一任亡妻的孩子,年紀應該跟新王后差不多,如此一來,這場陰謀的原委便不難推斷:
其一,大兒子跟新王后原本就有感情,結果被旦度搶先,不得已出此下策;
其二,旦度與賀敦公主感情極好,愛屋及烏非常疼愛賀敦公主所生的幼子(可見長君愛幼子,老太子受氣的例子不只在中原才有),可能流露過要把王位傳給幼子的想法,逼得大兒子只能搶先動手;
玄奘當然不能參與到活國的宮廷變亂中去,旦度的大兒子殺父篡位後,立刻娶了新王后為妻(娶父兄之妻為妻也是一種風俗,生母除外),然後忙著擺平國內各種勢力,就把送玄奘南下的事情給耽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