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可說詳細之極。

至於如何避免世界大戰再度爆發,戰前歐洲“列強”合力謀取和平的打算顯然已經徹底失敗了。現在換一個法子,美國總統威爾遜向這些精幹頑固的歐洲政客建議,由各獨立國家組成一個國際聯盟。威爾遜是出身普林斯頓的政治學者,滿腦子自由主義的熱情理想。他主張藉著這個國際組織,在糾紛擴大失控之前,當事國就以和平民主的方式解決,並且最好由公開斡旋處理(過程公開、結果公開)。因為這一仗打下來,眾人也開始指責過去國際慣用的交涉方式為“秘密外交”。這種反應,主要是因協約國於戰時定下的秘密協定而造成的。當時盟國往往不顧當地居民的意願與利益,任意約定事後如何劃分歐洲及中東地區的版圖。布林什維克黨人在沙皇政府的舊檔案裡,發現了這些敏感檔案,立刻將之公諸於世,所以大家需要想法予減少此事造成的傷害。國際聯盟的設立,的確屬於當時制定和平協議的構想之一,可是卻完全失敗,唯一的功能只是蒐集了不少統計資料而已。不過“國聯”成立開始幾年,倒也真解決了一兩件尚未危及世界和平的國際糾紛,比方像芬蘭與瑞典對阿蘭群島(AlandIslands)的爭執即為一例。

第一章 全面戰爭的年代(9)

阿蘭群島位於芬蘭、瑞典之間,原屬於芬蘭一部分,可是當地人口都只講瑞典語。芬蘭重新獨立之後,野心勃勃地推動芬蘭語運動,國際聯盟仲裁之下,避免了阿蘭群島脫離芬蘭加入瑞典的行動,但以兩當事國保證,該島人民保有瑞典語的權利,芬蘭本土居民不得強行移入。但美國最終拒絕加入“國聯”,使得它完全失去成立的意義。事實上,《凡爾賽和約》根本不足以作為穩定世界和平的基礎,這一點,我們無須一一詳列兩次大戰之間的歷史來證明。從一開始,這就註定流年不利,因此再度大戰可說無可避免。我們前面說過,美國幾乎剛開頭就打了退堂鼓,但如今世界已經不再唯歐洲獨尊,任何協議若沒有美國這個新強國支援,一定難以持久。這一點,不論在世界經濟或世界政治上都不例外。我們下面就可以看出來。原本的歐洲兩強,事實上可說世界兩強——德國和俄國,這會兒不但遭人趕出國際競爭的賽場,而且根本不被當作獨立的角色看待。只要他們兩國中間有一個重回舞臺,光靠英法兩國一廂情願立下的和平協定怎能長久?因為義大利也對協定不滿意呢。而且遲早,不管德國還是俄國,也許兩個一道兒,都會再度站起來稱雄的。─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因此,就算和平還有那麼一絲希望,也被戰勝國不肯讓戰敗國重建的私心給毀滅了。盟國原想百分之百鎮住德國,並且不讓共產黨俄國成為合法政權,但不久便明白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儘管心裡有數,適應這個事實卻很困難。於是各國心不甘情不願,適應的過程拖得很長。法國尤其老大不願意,它希望德國永遠衰弱不振,到後來才好不容易放棄這個念頭(英國人倒放得開,不曾對戰敗和被侵略的滋味耿耿於懷)。至於蘇聯,這個戰勝國的眼中釘,眾人恨不得它完全消失。俄國革命期間,盟國不但在精神上支援反革命的軍隊,甚至還派兵支援。此時蘇俄度過大戰活下來,盟國自然不覺得有什麼好高興的。(為了重建被大戰、革命、內戰毀壞得衰敗不堪的經濟,列寧曾經提出極為優厚的條件鼓勵外國投資,而戰勝國的生意人竟然不屑一顧。)蘇維埃俄國因此被迫走上孤立發展之途。到了20年代初期,這兩個被歐洲鄰邦放逐的國家——蘇聯與德國,卻曾一度為了政治原因攜手。

如果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世界經濟活動能夠蓬勃成長,重新恢復為擴張型的國際經濟體系,也許人類就還有希望避免這二度戰火,至少也有延後的可能。不幸的是,戰後數年到了20年代中期,正當眾人可以將過去種種不快逐漸拋諸腦後之際,世界經濟一蹶不振,陷入了自工業革命以來前所未有的危機(詳見第三章)。此時德日兩國正由極右派當權。軍國主義出頭,便一意孤行,決意以對抗代替協商,以劇變代替漸變,即使訴諸軍事武力也在所不惜。從這個時候開始,再次大戰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只是遲早的問題了。凡在30年代成長的人,那時天天都提心吊膽地等著戰爭爆發。成群飛機向城市丟炸彈的景象,還有那頭戴防毒面具像瞎子般在毒瓦斯中摸索前進的影子,一直在我們那一代人止不住的胡思亂想中出現。後來飛機投彈的噩夢,果然像預言般準確;至於毒瓦斯的想象,還好沒有發生。

2

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致力於這方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