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孩子做出犧牲!”這就是一個鐵骨錚錚的英雄漢的鋼鐵誓言。1985年,當阿拉法特的大姐英阿姆對我們提及這件事時,頗有感慨地說:“他為了巴勒斯坦人民做出了最大犧牲。他雖然沒有自己的兒女,但所有巴勒斯坦孩子都是他的兒女。”
阿拉法特在青年時代曾立下終生不娶的誓言,但隨著情況的變化,他的愛情觀發生了變化。他在貝魯特巴解總部工作時遇到了一位他所喜歡的女人。她名叫娜達·亞魯斯,面板白皙,長著一頭棕色頭髮,身材嬌小但充滿活力。娜達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曾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貝魯特的美國大學。她熱愛自己的祖國,決心為巴勒斯坦事業而奮鬥。她加入了巴解組織,並是該組織中一位活躍人物。她嫁給了法塔赫組織的一位領導人,夫妻志同道合。他們常住在黎巴嫩,與黎巴嫩當局及各派都保持良好關係。不幸的是,她的丈夫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喪生。
1971年,阿拉法特在貝魯特第一次見到時年30歲、喪偶的娜達時就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他們交往甚密,逐漸產生了感情。1975年,黎巴嫩爆發大規模內戰,黎巴嫩的穆斯林與巴解組織為一方,黎巴嫩的基督教徒為另一方,雙方展開血腥激戰。由於娜達與交戰雙方都有良好關係,她便成為溝通交戰雙方的橋樑。一天夜裡,她從總統府返回住所時,突遭暗殺身亡。當阿拉法特聽到這一噩耗時痛哭失聲,悲慟欲絕。後來,當有人問起這段戀情時,阿拉法特坦誠地說,確有此事,他已經向娜達求婚,娜達也同意嫁給他。但不幸的是,這段戀情以悲劇告終,阿拉法特再次把個人婚姻問題置於腦後。
對於阿拉法特來說,千里姻緣一線牽這句俗語也同樣適用。1989年阿拉法特訪問法國時,偶然遇到一位苗條漂亮的金髮女郎,這位女士叫蘇哈·塔維爾。阿拉法特對她產生了好感,便詢問了有關她的家庭、身世、學歷等情況。阿拉法特瞭解到,蘇哈為巴勒斯坦人,其祖父是個農場主,在海法以北擁有一座城堡和大片莊園,其父親是個銀行家。蘇哈的三個姐妹及一個兄弟分別在巴黎、羅馬和華盛頓受過教育,蘇哈本人在巴黎大學讀過外國文學。蘇哈一家都信奉基督教。蘇哈熱愛巴勒斯坦事業。阿拉法特在徵得蘇哈同意後,便把她帶到自己身邊擔任秘書和參事工作。他們在頻繁的交往中產生了愛情,便於1991年10月在突尼西亞結婚。為了這樁婚事,蘇哈這位女基督教徒同意按###教方式舉行婚禮。他們的婚姻最初嚴格保密,但按###教的規定,他們在伊瑪目面前交換了結婚戒指。他們的婚禮操辦得非常簡樸,阿拉法特照舊穿著那身軍裝,頭上照樣裹著那塊方格頭巾。蘇哈當時依舊穿著平時穿的衣服,只不過在外面套上一條淺色裙子。
以色列爆炒他的緋聞
阿拉法特與蘇哈的婚後生活是儉樸的,也是幸福的。蘇哈說,他們沒有固定住所,沒有傢俱,一切都是臨時湊合。出於安全原因,他們一接到電話馬上就動身轉移,他們的全部家當只用一輛汽車後備箱就能裝下。阿拉法特這種浪跡天涯的漂泊生活已過了40多年,蘇哈婚後也適應了這種生活。蘇哈說,他們對人生的價值看得要比物質財富更重要。
阿拉法特與蘇哈團聚的時間極為有限,他們偶爾在一起的時候,也像其他夫婦那樣互相說笑愛撫。他們的年齡雖相差33歲,但感情非常融洽。他們喜歡在一起欣賞古典音樂,看看電視,互相推薦名著,交換對問題的看法。當人們問蘇哈為什麼要嫁給阿拉法特時,她回答說,她是百分之百心悅誠服地要嫁給阿拉法特。她說:“我對他的感覺大概同二戰期間法國人對戴高樂的感覺差不多,他是獨立和統一的象徵,是靠憨直與真誠打動了我。”當記者問阿拉法特為什麼改變初衷決定結婚時,阿拉法特當著蘇哈的面說:“我為什麼突然決定要結婚呢?因為我終於找到了一個能夠接受我的女人,而這樣的女人在世界上只有一個。”蘇哈喜歡稱呼阿拉法特為老頭子,有時叫他阿布·阿馬爾或主席。她這樣評價阿拉法特:“在形勢最惡劣的緊張關頭,他從沒有沮喪氣餒過。他是難以征服的,因為他屬獅子星座。”他們婚後於1995年7月23日生一女兒,名叫扎海媧,與阿拉法特的母親同名。據蘇哈說,這是阿拉法特為紀念早逝的母親而給女兒取了同一名字。蘇哈非常喜愛自己的女兒,為其健康成長創造各種條件。她祝願自己的女兒能度過美好的童年並有理想的前途,但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在政治舞臺上發揮作用。她對此解釋說,政治生活太困難太艱苦了。
阿拉法特與蘇哈結婚後,並未改變他原來的生活和工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