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中國人民贏得了勝利,贏得了民族的尊嚴,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十六 打談結合 邊打邊談(4)
能戰方能言和。和平要靠鬥爭去爭取,靠勝利去保衛。這就是毛澤東處理戰爭與和平問題的基本立場。更重要的是,毛澤東將勝利的基石建立在人民的覺醒與動員之上。有了人民作為堅強的後盾,無論是談是戰,毛澤東都信心十足,無所畏懼。他說:“中國人民有這麼一條:和平是贊成的,戰爭也不怕,兩樣都可以幹。”
。 想看書來
十七 圍城打援 攻城殲援(1)
城市,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軍事上舉足輕重的戰略要點。在現代戰爭中,城市的得失,不僅關乎地區控制權的易手,而且直接影響到戰爭的程序。
蔣介石和毛澤東都高度重視城市。蔣介石的信條是:“現代作戰最重要的莫過於交通,而要控制交通就先要能控制都市”。而毛澤東則依據中國革命戰爭敵強我弱的特點,採取的是以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城市的戰略。
毛澤東有一句名言:蔣介石是“佔市為王”,我們是“佔山為王”。毛澤東指揮人民軍隊不以攻城為作戰重點,卻圍繞城市打出了一個又一個經典戰例,常常圍城打援,攻城阻援,而當他最終將圍城打援變成攻城殲援,將作戰重點指向大中城市時,蔣家王朝的末日就來臨了。
毛澤東軍事生涯中第一次與國民黨正規軍作戰,就採取了圍三闕一的戰法。1928年初,井岡山寒氣未消,江西國民黨軍第27師實施“進剿”,其中的1個營進佔到了寧岡縣城新城。毛澤東決定首先將其逼出城,然後殲其於運動之中。
2月18日清晨,國民黨軍架槍出操。工農革命軍在晨霧掩護下突然出擊,殲其1個排,然後猛力攻城。國民黨軍不明對手虛實,倉皇出城撤退,結果落入了毛澤東佈下的伏擊圈,全部被殲。
陳力(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新城戰鬥,是毛澤東指揮軍隊打的第一個勝仗。他使用的圍三闕一戰法,也成了紅軍初期作戰中攻擊城鎮時經常採用的戰法。還有一種戰法毛澤東也經常使用,那就是先圍城,誘敵出城反擊,然後在運動中殲滅之。對於國民黨軍重兵防守的城市,毛澤東則從來不主張貿然進攻,理由很簡單:紅軍不具備打這種城市攻堅戰的能力。
1930年8月,中央命令紅一方面軍攻打長沙,毛澤東、朱德則認為紅軍並不具備攻打長沙的實力,反對貿然進攻。但上有中央命令,下有多數委員的支援,毛澤東只得勉強同意進攻長沙。
紅一方面軍投入13個團,而長沙守軍則有31個團,且工事堅固。雙方強弱懸殊,儘管紅軍官兵英勇奮戰,甚至採用“火牛陣”的方法,仍無法突破敵軍防線。紅軍在堅城之下苦戰16天,國民黨軍援軍逼近,紅軍被迫撤圍。這次攻堅戰,紅軍也有不小的損失。
褚銀(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攻打長沙的教訓對毛澤東後來的作戰指揮影響很大。在此後相當一個時期內,毛澤東對城市攻堅,特別是進攻中心城市一直非常謹慎。
到了解放戰爭初期,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與紅軍時期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並具備了一定的攻堅能力。毛澤東也曾指示部隊進行過幾次城市攻堅戰的嘗試。
1946年7月,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晉察冀軍區和晉綏軍區部隊發起大同、集寧戰役,包圍大同,展開攻堅作戰。國民黨軍閻錫山部固守大同,而傅作義部則重兵增援。解放軍攻城、打援同時展開,重點不明,結果平分兵力,導致了戰役失利。
華國富(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這表明,解放軍的戰鬥力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要攻取國民黨軍重兵防守的城市猶顯力量不足。毛澤東因此將作戰重點轉為野戰,而儘可能地避免攻堅和陣地戰。但如何調動敵人脫離堅城,創造打運動戰的機會,毛澤東尚在觀察之中。
1947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主力為配合南滿地區“四保臨江”,發起了“三下江南”作戰。一下江南採取“攻點打援”戰法,長途奔襲戰略要點其塔木,同時在敵援軍必經的公路要隘設下了伏擊圈。國民黨軍三路增援,結果由九臺出援的1個團稀裡糊塗地被解放軍全殲,其他兩路傷亡慘重。其塔木守敵也被殲滅。
其塔木戰鬥規模很小,卻是一個典型的圍城打援戰例。毛澤東接到戰報,立即指出,“圍城打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