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6部分

大軍向北攻破上黨郡少曲防線,主力二十萬人馬攻入少水一線與長平趙軍形成了東西對峙。由於相互尚未探明對方戰略意圖,暫時還沒發生大規模衝突——都在那撅著腚忙著挖土修築工事以為進攻憑藉外加以小股奇兵相互襲擾探看呢。

秦國之所以在趙國明確出兵的情況下依然大舉攻入上黨原因有二。其一,秦國此次出兵的根本目的就是威懾住韓魏楚齊各國,單獨與趙國戰略決戰,趙國出兵而其他國家未動就達到了他的目的。必然要繼續實施原戰略方針。其二,趙國以及韓魏楚齊各國的表現給了秦國,特別是白起更大的信心,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此戰勝面在七成以上。

這樣的判斷來自於密密麻麻的情報分析。單以白起方面得到的情報來看:自從趙國出兵以來,齊國一直沒有任何表態和動作,不論齊國是無力行動還是坐山觀虎鬥,現實都是這是一支起不到作用的力量。

楚國在受到秦**事和外交雙重壓力打壓之後。雖然軍方昭滑等人一直力主即刻出兵與趙國兩面合擊秦國,但楚王卻一直拖著不表態,由此可見,在秦國先發制人的突然行動面前。楚王除了膽怯,應該還有觀望形勢的心理。

魏國作為趙國最鐵桿的盟友,又是在韓國被滅後最有可能受到秦國攻擊的國家,應該說是表現最為積極的,但在趙國未出兵之前。魏王不敢當出頭鳥,僅僅之是將重兵壓在了野王之東的山陽、高都一帶,除了防止戰火燒至魏境以外,並沒有西向幫助韓國。而在趙國出兵以後。魏王的表現頗為奇特,雖然公開叫嚷三晉聯合對抗秦國。並且做出了向上黨方向調兵的姿態,但在韓國將上黨“送給”趙國的訊息傳開以後。魏軍卻即刻撤出了上黨地,大是一副不敢攙和韓趙秦三國上黨之爭的架勢。

至於韓國,不論如何分析,“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說的也是他們。秦國突然起兵,他們亂作一團,以至於拖延了對策研討的時機是敗的第一件事;野王城危,主將暴鳶不敢前往救援,以致貽誤戰機,導致野王絕望之下迅速降秦,致使韓國和各國都沒有時間商討對策是敗的第二件事;野王丟了以後,在還沒有弄清楚秦軍真實意圖的情況下立刻將上黨扔給了趙國,致使好好的一盤山東各國共同對抗秦國的好棋活生生的變成了秦趙上黨之爭,就連魏國在不清楚趙國是否對上黨有意的情況下不敢貿然出兵更是他們敗的第三件事。

這三件事裡頭第一件和第二件好歹還只是害了韓國自己,但第三件卻實實在在因為他們的糊塗幫了秦國人的大忙。秦國人要的就是在別國都不參與的情況下與趙國來一場一對一的決鬥,本來自己就已經在苦心孤詣於分化韓魏楚趙了,韓國突然來這麼一下子,所有人的目光頓時都集中在了上黨上頭,不論趙國怎麼想,也不論事實如何,大家的想法都會是這一場戰爭已經完全改變了xìng質,已經從山東各國被迫小合縱變成了秦趙兩國的上黨之爭。

這樣一來秦趙兩國便被放在了相同的位置,那就是爭奪別國土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就不能怪魏國進而復退了,畢竟此時上黨被韓國扔了出去,秦趙兩國為了獲得控制權相互火拼,誰贏了上黨便是誰的,就算趙國說的再好聽,在他們取得了勝利的情況下也絕不會當真分給魏國一杯羹,反而由於上黨的特殊地理位置必然使魏國陷於趙國三面包圍之中。魏國不論與趙國關係多好,上升到國家層面,他們第一位的也得是為本國安危考慮,不從後頭捅趙國一刀就算好的了,還怎麼可能再去幫趙國?

魏國是如此,楚國更是如此,本來楚國就深嫉這些年來趙國全面超越他們,如果秦國被趙國打敗,上黨變成趙國的土地,那麼趙國相對楚國來說將更加強大,楚國為了自己好,憑什麼要去幫趙國?對於他們來說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坐山觀虎鬥,讓秦趙兩國相互消耗去,不論誰勝誰敗,他楚國都能相對做強,說不準還能在趙秦僵持不下,或者秦國落敗的時候把上庸搶回來呢,那才是真正的利益。

韓國一而錯再而錯也就罷了,可關鍵在於人家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當發現秦軍果然按照自己的“預想”轉而攻打上黨,不再南下威脅成皋的時候,韓國朝廷內外居然絲毫沒有感覺到丟棄祖宗土地的羞愧,反而彈冠相慶了起來。並且為了免除自己遭受更大的損失,乾脆不等秦國做出任何舉動,自己就劃地為界,將成皋防線之北的軍隊全數撤到防線之上,讓秦國人沒費一兵一卒就意外的收穫了重鎮刑丘,輕輕鬆鬆的增加了圍攻上黨趙軍的立腳點。實在讓人不知道韓國到底是哪一頭的……

秦國人如何也沒想到自己在濮陽之會上千辛萬苦也沒達到的孤立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