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編者序:為什麼要推出淨雅?(1)

—從一個故事和一句話談起

編此叢書的緣起故事

1986年,我受日本核能委員會主席、日本政府科學顧問向坊隆之約,去日本科技廳政策研究所工作。每天上下班都坐地鐵,看到幾乎所有日本人都捧著一本漫畫看,下車就丟進垃圾箱。我當時就意識到,漫畫是一種傳播知識資訊很受歡迎的好形式。

1993年,我退休之後在創辦《中外管理》雜誌的第三年,就迫不及待地借用了連環畫形式編輯了“世界著名企業家經營謀略叢書”,由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出版八萬套,因為老少皆宜,喜聞樂見,所以一銷而光。我國經濟與企業先輩、時任企業家協會會長袁寶華在此書新聞釋出會上曾評價這套叢書是“企業家的精神食糧”。而後,此套叢書獲得新聞出版界有代表性的“五個一工程獎”,也是企業管理類第一本獲此獎的著作。

這套叢書收集了世界百位著名企業家的經營故事與哲理,唯獨沒有新中國的企業。當時也想趁熱打鐵,再編一套“中國企業管理故事系列叢書”,但因當時企業尚缺乏市場經濟下的運作經驗,時機尚不成熟,只好擱置了。

三年前,我們《中外管理》編輯出版了集故事、哲理、漫畫於一身的《管理故事與哲理》一書,很受歡迎,我也常把它送給企業界的朋友,包括海爾CEO張瑞敏。

2003年,美國通用電氣前CEO韋爾奇來北京作演講,很多人花2萬元買一張入場券,聽這位“世界第一企業家”傳經送寶。可是就在這一天,海爾CEO張瑞敏約我去青島談海爾的企業管理。據稱韋爾奇演講主辦方曾特別邀請張瑞敏前去與韋爾奇對話,可是他拒絕了。我困惑不解。因為張瑞敏十分佩服韋爾奇是人所共知的,佩服他能讓百年老店煥發青春,做好、做大,持續高速增長,更可貴之處是他還把這龐大的跨國企業做小、做活,使企業生機勃勃。我與他一見面首先就問張首席這個問題,他笑了:“我看了他的書,瞭解了他的經營思路。我想,中國足球總踢不好,如果請貝克漢姆來給國家足球隊講它三天三夜,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嗎?”他簡短的兩句話一語中的地深刻揭示了企業管理的底蘊和本質,意味深長。果然,這次演講散場時,不少人感到悵然若失,搖頭不止。

事有湊巧,接著我走訪了鞍鋼集團總裁劉玠院士,熱議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頗有相見恨晚之感。當年陷入困境的鞍鋼一度從銀行貸不出款,甚至到不能給員工發工資,還要向員工借錢買焦炭的困境。他每天回到家裡,或到班上,總有不少人等在那裡要求解決問題。這些往事不堪回首。可是在劉玠的直接領導下,只用了幾年時間,就將鞍鋼改建成一個可以出口鋼鐵生產技術的世界第八大鋼廠。我早前去過鞍鋼,印象是到處煙熏火燎,垃圾成堆,一切都被黑色和火光淹沒了。而今,鞍鋼變成綠色滿園、無煙無火、封閉迴圈的自動化現代鋼鐵工廠。我不由得問劉玠:“您是靠什麼使鞍鋼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他大筆一揮為本刊題詞回答了我的問題。“實踐,是管理之本。”這與張瑞敏的感悟可謂殊途同歸,所見略同。

我此時想:實踐是什麼?是理念探索的過程,這其實就是講故事、說哲理。

也正是我從海爾回到北京的第二天,海爾文化中心蘇芳雯主任與宣傳部長就追蹤而來,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您送給張首席和楊綿綿總裁的《管理故事與哲理》,他們很感興趣,能否也請你們給我們編一本《海爾的故事與哲理》?我高興地接受了這個邀請。於是馬上,我們的記者奔赴海爾車間現場系統地學習,也透過《海爾人》週報閱讀了解了海爾近30年的成長曆程,收穫了大量豐富的故事和管理思路。從“廠區不允許大小便”、“砸冰箱”到成為美國紐約、日本東京唯一的中國企業廣告主,我們深受感召和自豪。在海爾人精神的鼓舞下,我們與海爾人一起奮戰幾個月編輯出版了《海爾的故事與哲理》,成為當時介紹海爾經驗最暢銷的書之一。

袁老一句話指明方向

這種專述管理故事與哲理的叢書,能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褒獎,還特別要感謝得到了經濟界、企業界先輩袁寶華同志的指點,使我們明確了這不只是為一家先進企業出書,介紹其成就思路、經驗的一項工作,而是一番持續不斷傳播普適經驗的事業。袁老對我說:“你們的工作主旨,就是要把一家一戶的管理經驗,變成全國企事業管理的財富。”這就為我們今後的工作指明瞭方向,把為企業出故事書作為一項事業來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