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以前用鞭子、鎖鏈、連坐法等奴役中國人,洋人現在用ISO標準、WTO框架、反傾銷調查以及各種產業、政治標準(如*大於主權、維持臺海均勢)來管理中國人。雖然形式變了,但實質沒變,中國人還是被競底者,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沒有改變。
一個民族的思維模式,就是這個民族的DNA。生物學早已表明:DNA不改變,品種就不會改變,品種不改變,命運也不會改變。兔子生來就是被掠食者吃的,即使沒有華南虎,也會被西北狼吃掉,這是兔子這個物種的既定命運。
在可預見的將來,如果不升級中國民族的文明、戰略和思維模式,中國人還將長期扮演這樣的被競底者角色。
也許,一個令人悲哀的結論似乎是:中國人很聰明勤勞,所以能成為優秀的打工仔;中國人缺乏大智慧,所以也就只能成為世界的打工仔。
仰望天空,有時會發現天空是灰色甚至黑色的,所以很多人乾脆不作仰望,只埋頭過自己的小日子,“老婆孩子熱炕頭”地終其一生,不必作此痛苦的努力,正所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魯迅在《吶喊》自序就寫道:“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對於這個問題,魯迅自己回答說:“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為了重新進入世界先進文明行列,中國人剪掉了辮子,放開了小腳,將文言改成了白話,改變過政體(民國、共和國),玩過各種經濟形式(計劃經濟、市場經濟),但黑屋子打破了嗎?沒有!
因為這間黑屋子,是無形中束縛中國人的思維模式:競底!它從中國人的胎教時代起,就開始對中國人進行薰陶、感染了,中國成人生活在一個競底角鬥場,為了生計和成功,不得不磨鍊競底功夫,一直到死,還惦記著重孫子能不能傳宗接代。
競底,早已是一個深深沉澱在中國人頭腦中的基因。
如果不打破這個思維的“黑屋子”,提升民族的DNA,那麼中華民族在世界社會的形象,雖然有時是對抗的、反叛的、抱怨的;有時是非主流的、想成為老大的;有時是低調的、內斂的;有時是負責任、合作的(如200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時的中國)。但在這些形容詞後面,跟著的永遠是“打工仔”這個定位。
。。
第一章七、競底之下,不可能出現真正的創新(1)
如果問中國企業家們對手下員工的印象,他們一定會普遍認為:中國員工的敬業精神不強,職業操守不夠,因而執行能力不足,獻身精神太差。在此,競底者對被競底者的定位,實在不高。
無獨有偶,中國當今的總理,對中國企業家們的印象,也希望“企業家身上應流著道德的血”,並多達五次向社會高調推薦: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名著《道德情操論》。顯然,他對中國企業家群體的觀感,也非常不好。
實際上,從古到今,上層對下層的評價,從未達到過欣賞的高度的。
為什麼會這樣?員工為何“敬業精神不強”?企業家為何缺少“道德”?
還是從中國人的孩提時代說起。
從懂事開始,中國的孩子們花費最大量的時間在學習上,巨大的作業壓力和迅猛的“死知識”灌輸速度,使他們根本無暇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深入思考,也不可能在其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也許有人會說,班級排在前10名之內的同學,還是有快樂的。這話雖然不錯,但那些孩子得到的快樂,不是因為學習本身,而是來自於老師的嘉獎、父母的表揚和其他同學的豔羨。
如果沒有了這些,孩子們愛學習,那才是真正的愛。中國的孩子,有嗎?
因此,在中國,就產生了一種奇特的現象:
小學生學習很努力,中學生學習最拼命,大學生學習相當輕鬆,而在工作之後,中國人除了在職業方面接受不得不進行的考證學習和培訓外,根本不再考慮學習之事,他們抓緊時間打麻將、看電視、玩遊戲、打牌、搞婚外戀,瘋狂地將青少年時期被競底掉的娛樂,加倍補償回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中國人小時候,被競底式學習害得太苦了。學習,在他們的心目中是一個可怕的夢魘,意味著考試、壓力、緊張、付出、排名,甚至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