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後期,每一集製作成本不超過5萬元。經過近十年來的高速通貨膨脹,現在每一集一般不超過10萬元。
成本控制過低,使製作人員的素質難以保證,即使是講究質量的英達,其每一集喜劇用於劇本的總成本,也不超過7000元。這樣一來,去掉管理環節的費用,一個從創意到完成所有劇本的作者,只能拿到5000元,這樣的價格顯然不足以吸引有才華的作者來寫劇本。實際上,《我愛我家》從後80集開始,就拼湊了一批在校大學生來撰寫劇本,因此質量顯然無法保證,最後連普通觀眾都能看出來這一點。
而在演員上,由於明星的號召力直接影響電視劇的銷售,因此情景喜劇不得不使用明星,但這種使用也充滿了競底色彩。為了減少成本,唯一的辦法是儘量減少明星的工作時間,因此就得一天拍兩集,這樣的拍攝速度當然不能讓演員準備充分,只能憑經驗,在現場湊合著對付,工作質量也就達到底線水平,如陳道明演誰都像陳道明,葛優演什麼都是葛優。所以儘管中國每年出產1萬多集電視劇,卻沒有和日韓能比較的電視劇明星和作品。
另一個影響是,情景喜劇只有在現場有觀眾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真正的喜劇味道,但如果在拍攝時,真的召集一幫現場觀眾來製造笑聲,顯然不夠省錢,因此真實的觀眾笑聲就被灌裝笑聲所替代了。中國人發明了最省錢的創作方式,其灌裝笑聲一共只有三種:“大笑”、“中笑”、“小笑”,編劇被要求直接將這些笑聲寫進劇本里,以便後期製作時快速加上。
家庭情景劇如此,其他題材也本著灌裝笑聲式的“多快好省”路線,進行套路式的製作:
如“兩面人性大展開,違紀亂法不算壞”;
如“第一把手都廉潔,提到副手全*”;
如“軍人不能不戀愛,農村就得寫地賴”;
如“英雄粗魯才叫真,皇帝聖明是天才”;
如“離開三角不成戲,沒有插足不應該”;
如“不打不罵不熱鬧,不吻不露不精彩”;
……
這些胡編濫造的作品,在中國電視劇市場比比皆是。最終的結果是:
愛情片大都是姐妹吃醋,兄弟爭風;
戰爭片都是一個魯莽戰將和一個聰明女人的情懷;
警匪片都是一位刑偵高手和優秀警花的悱惻纏綿;
商戰片都是大亨的女兒愛上能幹的英才;
農村片都是支書軟,村長橫,配倆地痞亂哄哄;
極力控制成本的競底,導致大量的跟風和抄襲,是這類創作大行其道的根源。
這樣競底式的製作,只能生產一些底線產品,因此也只能吸引一些“底線觀眾”。據中國和美國權威部門的調查顯示,觀看中國電視劇的人群有“二低一高”的特點,即:
收入低——一般在1000元以下;
學歷低——一般在大專以下;
年齡高——一般超過40歲。
這種人群的典型是家庭婦女。中國目前所有電視製作人的目光,都瞄準了這個“二低一高”市場,因為不這樣的,就意味著賠本。但“二低一高”們的消費能力較弱,廣告商願意付出的廣告費自然較低,反過來制約了電視劇的銷售收入,使電視劇製作處於一種惡性迴圈:大家比賽對低階趣味的迎合,想以此為自己節省成本,能多撈點金錢,從而使電視劇的整體質量更加粗製濫造,高質量的觀眾更加遠離電視劇,拍電視劇更加沒錢賺,投資方更加不願多投錢……
中國的電視劇往何處去?一個等待著它們的很自然的底線是:
本土的電視劇越做越爛,直到中國的文化產業徹底開放,這個行業很快就像其他產業一樣,電視劇、電影甚至文學、音樂、其他形式的大眾娛樂,都被外資佔據了龍頭地位。
這很危言聳聽嗎?還記得我們在前言中提到“中國開放的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已在21個產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就應該知道,這是個現實的威脅。
而這威脅,就是競底的必然結果。
第一章十、競底戰略的問題(1)
1。競底所利用的,大多是人類的原始本能,因此,這種戰略很難充分運用人類的智慧成果。
2。競底很容易養成思維定勢,使人變成思想上的懶漢,最終只會競底,不會競優。舉個粗糙的例子,如農夫使慣了鋤頭,當他拿起筆頭時,那筆頭就有千斤之重,最終他絕不可能用筆頭畫出聯合收割機的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