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忙攔住:“太后!此時萬萬不可悲哭!嗣帝年幼,陛下臨終又未留有遺詔,陛下駕崩的噩耗一旦傳出,群心動盪,只恐大周社稷驟生惡變啊!”
麗華即刻明白了事情的厲害,她一面流著淚,一面悲咽道:“二位愛卿一向不是外人,哀家此時心痛神亂,諸事如何決斷,還望二卿為哀家謀劃策定。”
劉昉與鄭譯遍視朝中諸王三公,平生最敬重者,莫過隨國公楊堅了。而且,以他一向的雄韜武略和性情謙和,加之有天元皇太后楊麗華的這一層關係,兩人商議一番後,對麗華道:“太后,陛下崩駕,臣以為,尉遲家族叔侄數人擁兵十幾州,權勢倚重,陛下已對他有所疑慮,所以將他調遣遠戍;對五位叔王也是心存設防,故各為藩國,遠離京朝。唯有隨國公,既為太后之父,幾天前重新詔敕入宮侍疾,並晉為四大輔官之首大前疑。這說明,陛下清知自己天運不久,已事先有了打算。只是突然崩駕,未及降旨罷了。以隨國公的忠節信義,以及在朝中一向的威望素重,臣以為,先帝雖未及傳詔,以隨國公為輔佐實系聖意。應立即擬詔,敕上柱國、隨國公楊堅為大丞相,總理朝國與中外兵馬等一切大事。”
麗華畢竟是伽羅多年調教出來的,此時雖說悲痛難抑,卻也能大事面前心智不亂。她猶豫道:“若先帝唯詔敕家父一人輔政,恐諸王和百僚疑心。以情以理,宗室諸王中,也當有共同輔佐者方才穩妥。”
鄭譯道:“太后所言甚有道理。只是,臣以為,先帝諸位叔王萬不可用。一旦用之,若仗皇族之勢,必然排擠隨國公,前車之鑑,恐怕終究難免重蹈覆轍之患。”
麗華見說,一時猶豫起來。
劉昉靈機一動:“太后,漢王宇文贊為先帝一母胞弟,陛下親叔,以臣之見,詔敕隨國公楊堅為左大丞相,總理朝國與中外兵馬等一切大事,同時詔敕漢王宇文贊為右大丞相,二人共同輔佐幼主,應該最合天元太上皇聖意,也最合情理。”
鄭譯道:“好!如此一來,無論是太皇太后,還是諸王群臣,都無話可說。漢王雖不諳朝政,卻也不至於會給隨國公添亂。太后以為如何?”
麗華雖平時不善心計,到底聰慧過人。清知若不用二人之計,大權必然旁落他人之手。那時,若諸王群臣也似當年奸相宇文護,自己不僅不能保護幼主,也愧對先帝信任,末了,只怕連同自己,甚至楊氏滿門的身家性命也難保全了。
權衡了一番得失,天元皇太后楊麗華終於同意鄭譯和劉昉兩人的主意,並命二人即刻宣內外諸官擬詔。
二人一點不敢怠慢,即刻傳御史大夫柳裘、內使大夫韋譽、御正皇甫績一同進殿,託傳並擬定天元遺詔。
柳裘、韋譽、皇甫績俱為宣帝當年太子東宮的舊日屬僚。雖說昨夜宣帝駕崩前,眾人不在跟前,卻知隨國公是新奉天元之詔入朝侍疾的,加上原系皇太后之父、幼主外祖,而且隨國公此人一向性情恭讓謙和,威高望重,他們這些當年太子東宮的屬僚,其實,多與隨國公夫婦交好,也一直相互關照。因而,即使未曾親聞宣帝遺詔,卻也深信不疑,並誠心擁贊德高望重的楊堅主政。
而且,這份遺詔對他們這些先帝身邊的舊臣來說,益處自然也是最大的。若是換了別人,不管是諸位王爺還是別的要臣輔政,他們這幫人只怕很快就要另謀生路了。
眾人當即字斟句酌地擬定好了一份先帝的臨終遺詔。
然而,他們卻沒有料到,黎明時分,當隨國公楊堅趕到宮中,聞聽天元崩駕,幾人傳託先帝遺詔內容竟是詔敕他為左大丞相,總理朝國並中外兵馬,同時詔敕的還有先帝十六歲的胞弟,漢王宇文贊為右大丞相,與他共同輔佐幼主時,驟然大驚失色!
他心下當即明白:此詔,很有可能是幾位矯詔私擬而成。
而且,即使真是先帝之意,他也不想做這個輔臣!
從古至今,凡受命於危難,嘔心瀝血輔佐嗣主者,有幾人是得善終者?又有幾人沒有落下千古罵名的?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十三章 潛龍馭風(7)
大周帝國眼下並非無人。若論皇裔王族,先帝的叔輩尚有趙王、越王、滕王等七八位叔父,明皇帝、閔皇帝諸子各懷雄圖。若論武略,有尉遲迥叔侄、王誼、李穆叔侄、韋孝寬諸將,若論文治,有於謹父子、長孫覽叔侄等臣。他們個個都或是文韜或是武略,在朝中與自己相比,或是資歷深遠,或是家族龐大,或是人多勢眾……無論哪一個一旦質疑,或是不肯歸屬,都是很難對付的。
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