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倜儻著名,其收藏古錢、古書和郵票久負盛名;龔心釗、劉晦之、李國松都是安徽籍的銀行家兼大收藏家,李國松是李鴻章的侄孫(李鶴章的孫子),劉晦之是四川總督劉秉璋的兒子,龔心釗是合肥望族之後,他們的收藏在民國收藏史上很有名氣,也都出版過各種收藏目錄;方地山、羅振玉、董康、鄧秋枚、陳叔通等人不僅收藏古錢,還是著名的藏書家;張絅伯、鄭家相、王蔭嘉、張翼成、張丹斧、程文龍都是泉界著名人士……這樣一個陣容,無疑是中國最高層次的泉學學術團體,代表了當時泉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9。中國古錢幣大王張叔馴(6)
學社的社址在上海貝勒路口蒲柏路(今黃陂南路口太倉路)鴻儀裡2號(現在舊房已拆,變成新天地的一部分了)。他們於每個月的第一週和第三週的週日下午來此聚會,共同欣賞和研究各自新的藏品,切磋學問,考證真偽。該社在每月的第一週週日還召開展覽會,將各家提供的藏品分賣品和非賣品兩類陳列,為大家相互間的交換提供方便。
該社出版的《古泉雜誌》於1927年5月刊行,分為兩種印刷版本,一種是宣紙印製的線裝本,一種是普通的平裝本。第一期上除了刊載了一些“空手布”、“尖首布”、“方足布”、“圓足布”和圓錢的珍品拓片外,還刊載了翁宜泉《校洪志》、金硯雲的《古泉考》、劉燕庭的《嘉蔭槪�奼省貳⒊濤餿�摹豆湃�蟆貳⑼躋竇蔚摹度�!貳⒌飼錈兜摹鬥纈曷ヒ烊�悸肌返任惱攏�褂姓攀逖鋇摹鍍胝��恕罰ǘ�潁��
但是不曉得怎麼回事,這份印製考究、內容紮實、在國內屬於填補空白的泉學雜誌,僅出版了一期就沒有聲息了(上海圖書館編目部大概犯了一個錯誤,只因為該刊是線裝形式,就歸入了線裝書,其實這是一份期刊,應當歸類在期刊類,儘管只出版了一期)。
10年後,到了1936年,隨著中國泉學熱潮的逐漸高漲,大家深感有必要建立一個固定的泉幣組織,並出版定期刊物。張叔馴、丁福保、葉恭綽等人又蠢蠢欲動了,於是重起爐灶,發起成立了中國古泉學會,張叔馴任副會長,第二年改選為會長,並創刊《古泉學》季刊。可惜這次壽命又不長,雜誌只出版了5期又沒有聲息了。
1937年春天,張叔馴、陳仁濤、王蔭嘉等人心猶不死,又要成立泉幣學會了。為此張叔馴曾親到蘇州王蔭嘉先生家裡訪談,請其出山,常駐上海,由其專管泉幣學社和刊物的出版之事,所有費用,由張叔馴和陳仁濤二人包攬。他們計劃由兩人各出一萬大洋,重新開張,而且,連學社的房子也準備好了,就在張叔馴淮海中路1726號的花園裡,是他家主樓旁邊的一個小樓。
這個新的泉學組織的主要發起人會議都開過了,有丁福保、葉恭綽、王蔭嘉等人參加。不料正在他積極為這第三個泉幣學社的誕生積極奔走時,抗戰爆發了。“八一三”戰火沖天而起,打破了文人學子的尚古美夢。很快,張叔馴一家與他的堂叔張靜江一家,都到香港去了,後來又去了瑞士和美國,這個還沒來得及正式誕生的新的泉幣學會,只能半途夭折了。
另外,他的錢幣活動不僅在國內,1935~1936年間,他還加入了英國皇家藝術學會,並擔任了組織委員,同時還是美國錢幣學會的會員。據上海《晶報》載,20世紀20年代末張叔馴還曾應日本古泉界的朋友邀請出訪日本,並在日本作學術交流,在當時日本古泉界引起巨大凡響。他還是日本東洋貨幣協會特別贊助會員。30年代中期,日本著名錢幣收藏家來滬訪問,如平尾聚泉、三香上哉,在滬期間都與張叔馴作了愉快的交流。
可見張叔馴在中國泉幣收藏史上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不僅自己收羅宏富,而且注重考證和交流,前兩個泉幣學組織,他都是發起人和主要負責人。1940年,中國第三個泉幣學組織“中國泉幣學社”在上海成立時,儘管他人在美國,還是作為贊助會員,為學會出了力。
他曾著有《齊齋泉乘》一書,記載了他對他的寶貝錢幣的考證功夫,可惜未及出版,僅在《古泉雜誌》和《古泉學》雜誌上刊出數則。抗戰爆發後,他們全家避往海外了,這部書稿不知最終流落何方。
一塊古玉換了一輛凱迪拉克
跟他的父親一樣,張叔馴的收藏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古錢以外,古玉、銅鏡、古籍善本書也都是他的收藏門類,在海外有很大知名度。可惜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其他方面的收藏一直不被國人所知。直到2001年,他的兒子張南琛先生重返上海,向人們談及諸多往事,並在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