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業銀行的總稽核;孔頌馨原是國信銀行的監察人;張仲森是張家初闖上海灘時開辦的盛大錢莊的副經理。

到了抗戰勝利後經國民黨官方“整頓”,加入領導層中的“大腕兒”人物就更多了,其中王曉籟,是號稱海上聞人的人物,曾任上海總商會會長、全國商會聯合會理事長,他還是大來、天來、泰來等絲廠的老闆(他的一個兒子後來娶了張秉三的一個女兒);盛蘋臣是盛宣懷的兒子(盛老七),在重慶時是孔祥熙、宋靄齡的“公館派”人物,也是股票市場上的弄潮兒;李祖永、李祖基、李祖洵兄弟,是著名實業型家族浙江小港李家的實權派,其中李祖永是大業印刷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另外,徐士浩是大中華火柴公司的董事長;吳同文是顏料業界的鉅子(北京西路常德路路口綠房子的主人);姚慕蓮是上海內地自來水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還是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和中國漁牧公司的董事長(他與張家還是親戚,他的兒子娶了張叔馴妻子徐懋倩的三妹);孫錫三是壽州孫氏家族企業的代表人物、中孚銀行後期的總經理;張星聯是民國財政部次長張壽庸的兒子;吳啟鼎是四明銀行的總經理;盛丕華是創辦了很多企業的著名實業家,生意上與張家是老搭檔,大世界對面的紅棉酒家就是他創辦的,張家也是股東;張家的這些銀行也常借紅棉酒家開董事會。盛丕華1950年代出任上海市副市長……

無論如何,這個陣容都無法小視。

當然,張氏家族的資本在其中總是佔優勢。張家人除了張芹伯擔任董事長外,張蔥玉、張秉三、張振飛等也在其中擔任重要職務。有意思的是,張家大房的老七,一向以思想前衛著稱的張叔馴,在張家大辦銀行的時候卻沒有加入這些銀行隊伍,而是別樹一幟地投資其他新型工業,按照他獨特的思路我行我素。

8。銀行界和藏書界的雙棲明星張芹伯(2)

3家銀行中創辦最早,而且影響較大、時間較長的是東南信託公司(1949年1月改稱東南商業信託銀行),成立於1931年5月,註冊資金為100萬元,一次收齊。發起人是張芹伯、孔頌甫和張蔥玉(即常務董事);董事中有譚敬、朱海初、張景呂、張振飛、程伯奮、張叔培;監察人為徐玉書、張仲森、周伯樂。張叔培擔任經理,顧趾楨為襄理。顧趾楨後來成為張蔥玉的小舅子(他的姐姐顧湄1938年與張蔥玉結婚)。這是家純粹的商業銀行,營業範圍包括匯兌及押匯、各種存款、放款、票據承兌及貼現、買賣有價證券、代理收付款項、保管貴重物品等等,行址設在距外灘不遠的中正東路(即現在的延安東路)134號,那是一棟非常氣派的洋樓。2

三年後(1934年3月)張芹伯又創辦了江海銀行,總行設在號稱上海華資銀行最集中的地段(寧波路109號)。這個銀行的註冊資金也是100萬元。人家辦銀行資金往往是逐步到位的,而張家總是一次收齊。該行的經營一直很不錯,嗣後又在杭州和重慶設立了分行。抗戰中總行遷往重慶,由張家的老本家、曾經為張靜江打理過股票經紀字號的張秉三掌管,上海行改成分行。上海分行的資本註冊為55萬元,董事和監察人中有孫吳瞻、吳蘊齋、黃彥英、徐伯熊、盛丕華、包誠德。抗戰後期(1944年11月)上海分行因無法承受汪偽財政部的擠壓,只得宣佈停業,直到一年後抗戰勝利方得以復業。抗戰勝利以後總行遷回上海。總行資本戰後仍為100萬元,每股100元。最興旺的時候,這個銀行的職員有180人。3

第三家銀行是大康銀行(1948年4月更名為大康商業銀行),行址在寧波路112號,創辦於1936年。1936年這個年頭,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已經波及上海,是已經造成了經濟大恐慌的年頭,而張芹伯在這時仍有力道發起創辦新的銀行,自是不同凡響的舉措。

大康銀行最初註冊資金50萬元,跟東南信託公司和江海銀行一樣,都是一次收足。1941年9月增加資本150萬元,連同原先的資金共計200萬元。1942年6月,汪偽政府財政部下令通行中儲券,原先的法幣只能以2:1的比價兌換成中儲券,就“縮”成了100萬元。後來的幾年中,汪偽財政部一再指令要增資,經董事極力維持,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時,該行的資本已經增加到2000萬元。抗戰勝利後繼續增資,至1947年5月增加到6000萬元(其中有通貨膨脹的因素)。該行共有職員六十餘人,在張芹伯去世之後,後期的經理是原長城銀行的經理葛永祺,張家的老鄉李松青(當初是張家的賬房先生)出任了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