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本地題材的南洋派畫家,她總在有意無意間透過這些題材的影象,表現、倡導對本區域的一種認同。14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12。張靜江的十朵金花(11)
不僅如此,這個美術館在組織關於西方美術思想對新加坡美術界的影響,以及“南洋風”逐漸形成的討論時,有多篇論文都提到了張荔英的作用。專家們談到:“林學大校長力邀前中國國民政府外交家夫人張荔英女士在美專任教。張荔英老師生長在法國,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在南洋美專期間,張老師教學認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師。賴鳳美同學便是受張老師的影響赴法深造,並且進入巴黎美術學院就讀。她學習態度勤奮認真,頗受夏普蘭·米笛教授的賞識,回國後在母校執教至今。夏普蘭·米笛教授是張荔英老師的舊同學,於1958年他作星馬遊,特地拜訪和參觀美專,並與久別重逢的張荔英老師敘舊,一時傳為佳話。”15“張荔英曾在法國、中國和美國接受美術教育,早期的作品受到寫實主義和巴比仲畫派的影響,中期的作品具有後期印象派和野獸派的特性。她在西畫中融入了中國繪畫六法之首要的‘氣韻生動’,並於五十年代,將這種中西合璧的繪畫技巧和思想帶入了新馬,之後他又受到南洋熱帶氣候和風土人情的影響。晚期作品除了具有中西繪畫的精神外,還處處流露了南洋的氣候、地理和文化等特色。張荔英的畫面上曲動玲瓏的筆觸和線條,正是畫家靈活逸趣之性格的表露。在其色調、形體、筆觸和線條中帶有某種的象徵性和使命感,這應是動盪時代精神的呈現。張荔英是當時新加坡最具有影響力之一的女畫家。”16
張荔英任教數十年的南洋美術學院在紀念校慶65週年的時候(2003年),也沒有忘記這位給新加坡美術界帶來福音的先驅者。在該校編印的《騰飛南藝——南藝65年紀念特刊》中,記載了些許張荔英離開中國大陸後的生活足跡:“1948年……張荔英從法國到新加坡開油畫陶瓷器工作展,林學大(校長)與張丹農相當欣賞她作畫功夫的踏實,很有個人趣味風格。林學大欲請她在美專任教,但因她隨後要北上吉隆坡、檳城而無果。直到1952年張荔英來新加坡第二次舉辦畫展後,居留新加坡,才答應了林學大的邀請,到美專任職,專教素描與油畫,至1981年退休。”
從該校記錄的資料裡還可以知道,張荔英在該校不僅僅是教書,還參與了許多行政管理工作,如在1953年以後,當時的校長林學大先生病重期間,凡是英文文書均由她代筆;1963年,原校長林學大先生逝世後,學校董事會有意讓張荔英出任校長,但她為了創作而沒有接受,董事會才轉而推薦林有權先生擔任代校長;1970年林有權先生出任正校長,張荔英擔任他的英文秘書。後來學校在發展的過程中幾次遇到辦學經費方面的困難,張荔英總是與校友一起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義賣,在關鍵的時候為學校的建設立下汗馬功勞。
這樣一位忠實於藝術、品格純正、性格外柔內剛的傳奇女子,受到人們的尊敬是必然的。如今人們走進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那棟漂亮的洋樓,迎面就可以看見館方對她的介紹,而且在一樓的展覽區中,第一間展室就是她的作品的展覽專室。
五小姐張菁英是位服裝設計師
五小姐張菁英,在抗戰勝利後嫁給了國民政府的衛生部長林可勝。對於這樁婚事,大概她老爸也不會太情願的,因為林可勝原先結過婚,只是夫人去世,才又續娶了張家小姐。
菁英在姚氏所生的女兒中最小,當然也是父親的心肝寶貝。抗戰前她在上海時,喜歡一個人開了汽車到處跑,一個月所耗的汽油費常常在百元以上,均由賬房付給。那時候一個普通銀行經理的月薪也不過才300元,像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這樣的大銀行的經理月薪也不過500元,一般的銀行職員的月薪只有三四十元,還要養家餬口,五小姐的花費的確大了些。張靜江知道後關照賬房,不許她這樣揮霍,每月用項要限制在200元之內,包括汽油費在內。賬房先生請他直接告訴菁英,但張靜江不肯,堅持一定要賬房去當“難人”。菁英聽了當然不高興,但張靜江見了女兒依舊談笑風生,絕不提汽油和“限價”問題。他在女兒面前似乎有意要保持一個“好爸爸”的形象。
12。張靜江的十朵金花(12)
張菁英在1938年抗戰時與父親、後母朱逸民及弟弟妹妹一起輾轉瑞士、美國,抗戰勝利之後其父沒能回滬,而她回來了。她大概還是小姐中膽子最大的一個,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