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刺殺後,他更需要一個有錢、有義、有實力的人物做後盾,尤其需要一個在孫中山先生身邊說得上話的上層人物。這時,他選中了同為浙江人的張靜江,與之交換蘭譜,結為把兄弟。1

蔣介石沒有找錯人,因為張靜江正是那種為了朋友可以兩肋插刀的血性義士。有了這樣一個盟兄為之鋪路,蔣介石才漸漸地羽翼豐滿,一步步走向權力的峰巔。對於這一點,現在無論是蔣介石的傳記還是張靜江的傳記,以及國民黨大員陳果夫、陳立夫、李石曾、李宗仁、楊愷齡等人所寫的文章,均是直言不諱的。

張靜江與蔣介石相識於民國初年,那時正是新舊交替、南北對峙、天下大亂的年頭。張靜江從海外回到上海,蔣介石也從日本趕回了上海,他們相聚在孫中山先生的旗幟下。那時,張靜江因多年有功於國民革命早已是孫中山先生的座上賓,能參加孫中山主持的最高階核心會議了2,而蔣介石還只是個受人差遣的、剛從日本陸軍學校留學回來,在必要時當個部隊小頭頭的基層幹部。

他們的第一次見面,是由於張靜江的堂侄張乃驊(仲平,張石銘的四子,1892~1918)的引見。張乃驊與蔣介石的相識則是緣於張靜江的族侄張秉三的介紹。因為張秉三與蔣介石在日本留學時是同學,更重要的是因為,蔣介石的父親原本是張秉三家在奉化的鹽棧的經理,相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