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帝國擁兵百萬,雖然西伯利亞大鐵路在運輸能量上很有限制,但是他們還是又把三萬名士兵送到了遠東。
而一週之內,奉軍的十六萬大軍已經流盡了血,甚至於無力控制整個北海——張步雲夢中都想擁抱的這個大湖。
同鐵勒人一樣,奉軍同樣損失了七萬人,開戰以來,雙方總共損失了三十萬人,這個數字甚至超過雙方預想投入的總兵力,但是戰爭仍在繼續,即使是戰史上宣稱“戰事暫時緩和”,但是前線血腥的接觸戰仍是頻繁不斷,如果在一天之內的傷亡數字少於一千人,那雙方的參謀長都會認為前線遇到極其惡劣的天氣,以致於無法進行任何戰鬥。
只是鐵勒帝國的兵員、物資仍然在源源不斷地向東輸送,在短時間內,雙鷹旗遠東軍區已經開始回覆元氣。
而奉軍已經在考慮如何善後的問題了,只是此時的張步雲拿著一份戰報苦笑道:“北邊戰事恐怕要結束了……”
事實連烈風參謀本部也為這個訊息所震驚,烈風軍越過鴨綠江進行攻擊。
共和九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夜,烈風軍大舉度過鴨綠江,神聖衛國戰爭開始。
但是這次戰爭開始,卻是由新羅國境守備司令部自行挑起的,事實上,參謀本部的部分軍官都是知情者,他們默許這一事件的爆發,按照烈風的傳統說法,這種行為稱為“下克上”。
戰前烈風軍在新羅駐軍可分為兩大系統,其一是新羅軍系列,由十九、二十兩個師團和若干地方守備隊,第二則是國境守備系統,主力是簡編的第二師團(該師團駐新羅部隊每聯隊缺一大隊,每大隊缺編一箇中隊,騎兵聯隊為一中隊編制,其餘兵力留守烈風本土,稱留守第二師團)和獨立國境守備隊(轄六個獨立守備步兵大隊)。
率先發起進攻的便是直轄中央的國境守備系統的一萬五千兵力,他們的在石大佐的策動,取得司令官的同意,決心借用北邊戰事持續不斷,沿江奉軍大步北進,所存部隊多為新編的特點,決心“斷然採取事變”,並自行徵發大量登陸船隻。
烈風軍的渡江行動相當成功,他們在第一時間上岸,率先展開攻擊的獨立國境守備第二大隊及炮兵一小隊,他們直接渡過鴨綠江後直接向駐軍發起進攻。
他們正面的部隊是新動員的安國軍獨立第七團,該團僅有一千二百多人,兵員多系新兵,戰鬥力很差,當天夜裡指揮官多數不在崗,在遇到烈風軍突然襲擊的情況下,部隊失去掌握,傷亡極重,放棄。據戰後統計共傷亡二百二十人,而僅擊斃烈風軍伍長以下四人,擊傷三十餘人。
而第二師團的目標則是奉軍駐紮在鴨綠江獨立守備重炮營,這個炮兵營擁有重炮十二門,戰事一開即可向新羅境內預定目標射擊,附近還駐紮有新編成的步兵一個營掩護,烈風軍當即決心向該部攻擊。
但是第二師團的攻擊並不順利,第四聯隊第二大隊向步兵營沒有展開就被外圍的一個步兵連發現。烈風軍被迫從奇襲轉入強攻,烈風參謀本部共和九十六年編《滿洲事變經過概要》稱:
“我軍雖一時間陷於苦戰,但由於我官兵勇敢奮戰和炮兵的即使助戰,最後完全攻克。時間是午前十一時十分。(我戰死二十四名,傷二十三名)”。
而第四聯隊主力地攻擊更是大受挫折,從奇襲轉入強攻的聯隊主力四個中隊受到守軍炮兵地密集轟擊。烈風軍的攻擊迅即受挫,此時獨立國境守備步兵的第一大隊趕來增援。同時騎兵第二聯隊也參加了戰鬥。
烈風軍戰史《滿洲事變經過概要》稱:“午前十時,兩個大隊一齊開始攻擊前進,敵人據守堅固的圍牆頑強抵抗。我軍是相繼出現傷亡,但仍堅持戰鬥。獨立守備步兵第一大隊正面之敵。還有企圖逆襲反攻之勢,後因受我東西夾擊,敵遂放棄抵抗向東退卻。我軍於午後二時三十分許,完全佔領敵兵營。(我戰死四十二名,傷五十六名)”
但此一數字並不包括配屬部隊的傷亡在內,根據戰史學家考據,守軍的數次反衝鋒很有成效,獨立國境守備第一大隊地傷亡甚大其大隊被擊成重傷,第三中隊長戰死。
但是總體而言,當天夜到第二天,烈風的渡河攻擊取得相當的效果,鴨綠江大橋也落入敵手,到第三天早上,屬於國境系統的一萬五千敵軍已經完全渡過江,而烈風軍地進展可以以高速來形容,少量的奉軍戰力低下,分散駐屯各地,沒有作好戰爭,大部為烈風軍所擊破。
但是新羅軍系統地烈風軍始終沒有過江,在戰前國境守備司令部的軍官們和新羅軍司令官林十郎中將已經達成,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