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的吉田郡山遷移到西南部海邊的廣島。
淡路配置了親信加藤嘉明、脅坂安治(“賤之嶽七本槍”中的人物);阿波給了川筋眾出身的老臣蜂須賀正勝之子家政;贊岐在十河存保戰死後,封給生駒親正、一正父子;伊予較大的諸侯有毛利氏家臣來島通總、安國寺惠瓊,宇喜多氏家臣戶田勝隆,以及“賤之嶽七本槍”中的福島正則;土佐一國是長宗我部元親。
九州地區:筑前封給小早川隆景及其養子秀秋(也是豐臣秀吉妻子的外甥);筑後是毛利元就的九男小早川秀包,以及大友氏名將立花宗茂;豐前封給了豐臣秀吉的軍師、原出播磨的黑田如水(孝高)及其子長政;豐後是大友吉統等人;肥前是鍋島直茂、有馬晴信、大村喜前等人,基本都是當地豪族;肥後如前所述,給了親信加藤親正和小西行長,此外還有個當地豪族相良賴房;日向北部是秋月種長等人,南部及薩摩、大隅仍為島津義弘;對馬給了世代鎮守於此的宗氏,當主是宗義智。
●不穩定的政權
從各地諸侯的配置就可以看得出來,豐臣秀吉的“天下”,基本還是繼承了織田信長的格局,信長在近畿地區鏖戰數年,六角、三好、淺井、朝倉等強力大名都已被掃除乾淨,因此秀吉才可以將這些土地分給自己的部下和舊日同僚。除此以外,東中國、東四國、北九州都是秀吉親自打下來的,他也可以放心大膽安插親信。至於用外交手段解決的上杉、毛利等豪強,以及壯志未酬就被壓縮回去的島津、長宗我部、伊達等邊遠勢力,秀吉沒有能力將其一口吃下,就只好給張所領安堵狀,保證了他們的基本利益不受剝奪。
只有德川家康是個例外,豐臣秀吉絞盡腦汁把他從老根據地裡趕出去,可是被迫又封給了更為廣大富庶的關東平原。沒有辦法,家康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打敗了秀吉,人氣飈升到頂點,秀吉當時為了及早從一場可能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抽出身來,被迫純以外交壓服,而沒機會再打一仗來挽回面子。在這種情況下,他肯定要轉封德川氏,以免家康坐大,但表面上還必須做出重賞家康的姿態,不能讓別人看出來自己是想給家康穿小鞋。後人不能責難秀吉將家康轉封關東是給自己家族安排好了掘墓人,他當時沒有第二條道路可走。
基於上述情況,豐臣秀吉的統一是很粗略的,國內依舊危機四伏,各方仍有龐大的諸侯勢力虎視眈眈,秀吉本人只是一個諸侯霸主,而不象真正的全日本最高統治者。正因如此,秀吉不得不將很多外樣大名吸納入決策中心,以保證諸侯們的利益。
豐臣政權的最高決策機構是“五大老”,即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輝元和小早川隆景(隆景死後,由上杉景勝繼任),都是擁有一國甚至數國領地的強橫大名。後來又設定了“三中老”和“五奉行”處理具體事務。“三中老”分別為堀尾吉晴、生駒親正和中村一氏,“五奉行”則是淺野長政、石田三成、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和增田長盛——這些人基本都是秀吉的親信。
雖然只是草創的統治班底,但假以時日,相信局面可以逐漸穩定下來吧,可惜豐臣秀吉卻並不敢長久地等待下去。天正十九年(1591年)八月,也就是下令武士和百姓不得互相轉職的同一個月,他好不容易盼到的嫡子鶴松夭折了,年僅三歲。秀吉雖然頗好女色,妻妾無數,兒子卻少,生了也總養不大。天正四年(1574年),他唯一的兒子石松丸秀勝去世,為了紀念這孩子,就從織田信長那裡過繼了一個兒子,也起名為秀勝。從那以後,秀吉再也沒得到過一個親生兒子,一直到年逾五十,已經快要絕望了的時候,侍妾澱姬——故主織田信長的外甥女茶茶(淺井長政和市姬的長女)——才為他生下鶴松,可是鶴松也還沒長大就病死了,這怎能不使他捶胸頓足,痛不欲生呢?
雖然按照日本傳統,並不很注重血緣傳承,可是白手起家的豐臣秀吉卻似乎對此看得很重。況且一般沒有子嗣,都會先考慮同族繼承,再考慮養子或婿養子,豐臣家族人丁單薄,他的兄弟、重要助手豐臣秀長已先在當年一月過世了,秀吉把自己的天下交給誰都不放心。
豐臣秀吉這一年已經五十六歲了,古代人的壽命普遍不長,雖然有七十九歲還能提刀上陣的朝倉宗滴、活到九十七歲才嚥氣的北條幻庵(北條早雲的末子),那終究是特例中的特例,秀吉年逾五十,隨時都可能長眠不起。天下粗定,很多割據勢力都只是暫時被壓服而已,一旦自己撒手西去,那麼豐臣氏的天下很可能一代就滅亡了。
在這種心理因素下,再加上大環境的制約,豐臣秀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