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
傳說沈惟敬和小西行長經過磋商,議定以大同江為界各自退兵,大同江以東歸日本,以西歸朝鮮——這就相當於把朝鮮三都中除平壤外的兩都,八道中除平安道外的七道,將近五分之四的土地都拱手讓給日本人了。這個中朝兩國都不會接受的協議,沈惟敬最終沒有通報上去,因為防海御倭總兵官李如松受命統率四萬餘大軍救援朝鮮,他一心主戰,就把沈惟敬扣留在了軍中。
次年就是萬曆二十一年,也即日本的文祿二年(1593年),李如松突破了本就防備力很弱的日本北線兵馬,於元月五日殺至平壤城下。當時駐守平壤的日軍乃是小西行長的第一軍,所部一萬五千人,雖是精銳,此刻卻已疲乏不堪。
在宋應昌的建議下,李如松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個方向,留下東路由日軍撤退,但在沿途部下了埋伏,想要一舉殲滅小西行長所部。明朝軍隊中配備有虎蹲炮、佛朗機等重型武器,一聲令下,炮聲震天動地地響起,這是日軍所從來沒有遇見過的——在日本戰國時代,鐵砲本是昂貴的兵器,大筒(大炮)更非尋常諸侯所能購買得起,如此規模的大炮齊鳴,日軍瞬間膽落。
然而終究是在戰國亂世中廝殺出來的軍隊,日本武士人人奮勇,冒著滿天亂飛的炮彈、槍子和箭矢,仍然堅守了整整兩天。激戰中,李如松的坐騎被日軍鐵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