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員輪流出任;“四職”則是指幕府要職侍所頭人,由京極、一色、山名、赤松四個家族的成員輪流出任。

但是足利義滿終究無法徹底解決各地守護坐大的問題,只能暫時遏止這種趨勢的繼續發展而已。應永六年(1399年),他又挑起了“應永之亂”,算是繼削弱土岐、山名兩家後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行動。

“應永之亂”的主角是大內氏。大內氏傳說乃是百濟聖明王的兒子琳聖太子的後代,當年琳聖太子渡來日本,在周防國的多多良浜登陸,此後就居住在同國的大內村,世代繁衍,自稱姓多多良,氏名大內——傳說是否真實,已經完全不可考了。大內氏就這樣在周防國內逐漸膨脹起來,鎌倉時代乃是幕府的御家人。南北朝初期,一門總領大內弘幸從屬於南朝,而其叔父大內(鷲頭)長弘則跟隨京方,發生嚴重對立。最終弘幸之子弘世獲勝,完全統一週防、長門兩國。

有大內氏這隻老虎雄踞西方,阻斷了中國通往九州的道路,這使足利幕府大為頭疼。於是,在足利尊氏、義詮父子的不斷策反下,正平十三年(北朝延文三年,1358年),大內弘世終於歸屬京方,並上洛謁見將軍義詮。

其後大內弘世之子義弘跟隨九州探題今川了俊,屢建奇勳,於“明德之亂”中更協助討滅山名氏清,最終受封周防、長門、石見、豐前、和泉、紀伊六國守護職。他不僅領土廣大,並且還有兵有錢,利用對明朝和朝鮮的貿易大發了幾筆橫財,這就引起了足利義滿的側目。

於是在幕府的蓄意挑釁下,大內義弘於應永六年(1399年)舉兵謀反。義弘勾結仍在九州鬧事的南朝殘餘菊池黨,並且聯合對足利義滿不滿的關東將軍足利滿兼,發兵進駐攝津的堺。早有準備的足利義滿親率大軍出兵討伐,包圍了堺,在圍攻四十餘天后,終於將其攻克,大內義弘自殺。經此“應永之亂”,大內氏勢力受到極大壓制,守護領又退回到最初的周防、長門兩國。

應永十五年(1408年),足利義滿去世了,朝廷甚至一度打算給其上尊號為“太上天皇”。自此以後,各地守護勢力繼續膨脹,歷代幕府將軍仍想採用義滿的分化、瓦解等策略逐漸削弱之,卻因沒有義滿的才能而屢屢失手,甚至搞到最後,守護們的爭鬥結束了室町幕府本身的歷史使命。

●室町幕府的檢討

室町幕府就將軍本身的權力來說,要遠遠超過鎌倉幕府,在內,沒有一個高高在上的“執權”,在外,逐漸從公武兩重政權轉化為武家獨立的政權。然而就幕權來說,室町幕府卻又遠遠不如北條氏執權掌控下的鎌倉幕府了。

室町幕府初期,為了對抗南朝的軍隊,被迫授予或承認一些大的武士家族以數國的守護職,這些守護家族逐漸和領地上的莊官、地頭們結合起來,組成了新的武士集團。鎌倉初期,御家人直接由幕府掌控,包括地頭在內,和守護只具備上下級關係,而不具備主從關係,但從鎌倉後期開始,這種本不該具有的主從關係逐漸半公開地締結起來,進入室町時代以後更是來勢洶湧,無從遏制。

僅以足利義持任將軍的時代來統計,除去鎌倉府管轄的十國、九州探題管轄的十一國,以及陸奧、出羽外,全日本其餘四十五國,由二十一個守護家族所瓜分,橫跨數國的大勢力絕不罕見,這就使得幕府和守護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起來。幕府削弱守護力量的基本對策是:一,行使守護補任權;二,介入守護家族內部的紛爭;三,慫恿直轄奉公眾和地方守護代的勾結。

所謂“奉公眾”,是足利義滿想到,將軍竟然沒有自己直轄的武裝,所以祖父尊氏才會在“觀應之亂”中一度被趕出京城,有鑑於此,他特意透過分化瓦解守護家族等行動,從地方武士中剝離分流出一部分來,轉化為將軍自己的武裝力量。不過奉公眾的數量並不算多,“明德之亂”中義滿親率奉公眾討伐山名氏清和山名滿幸,所部也不過三千人而已。

其實除去地方守護,還有一個更為龐大的勢力也威脅著室町幕府的存在,那就是管轄關東地區的“鎌倉府”。和鎌倉時代不同,室町初期為了防備近在吉野的南朝,被迫把幕府統治中心設在京都,因此在武家傳統的勢力中心鎌倉另設關東將軍一職,首任是二代將軍義詮,其後由義詮的兄弟足利基氏及其後裔世襲。關東將軍在關東八州(武蔵、相模、上野、下野、常陸、上總、下總、安房)和甲斐、伊豆兩國內的權力,彷彿幕府將軍。

幕府將軍和關東將軍,這是繼足利尊氏、直義的雙頭政治後,再度一個雙頭政治,前一遭已經引發了“觀應之亂”,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