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意願。這次改革能否最終成功暫且不論,但很明顯的,一旦幕府統治稍有起色,慶喜將軍很可能再開徵長之役。
正因如此,薩摩、長州等藩絲毫也不敢因為幕府軍被擊退而大鬆一口氣,他們計劃著乘勝追擊,從政治和武力兩個方面徹底顛覆幕府的統治。說來也巧,就在家茂將軍去世後不到半年,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明天皇也猝然駕崩了,終年三十六歲。
孝明天皇是堅定的攘夷論者,但同時也是佐幕派,他仍想維持傳統的幕藩體制,只不過希望幕府對朝廷的態度更為恭順,自己對政治有更大的發言權而已。尊攘派數次遭到迫害驅逐甚至殺戮,除了幕府在揮舞屠刀外,孝明天皇其實也“功不可沒”。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位天皇才是倒幕派的最大敵人,所以也有天皇實際是被倒幕派暗殺的說法流傳至今。
繼承天皇寶座的乃是孝明之子睦仁親王,繼位一年零九個月後改年號為明治,故稱明治天皇,而所謂的“明治維新”也正是由此得名的。這位天皇繼位時年僅十六歲,說不上幼小無知,可也並沒有明確的政治傾向,這使得倒幕派大為歡喜,認為這才是自己應該奪取的一塊良“玉”。
明治天皇才一繼位,倒幕派公卿立刻行動了起來,其核心人物乃是蟄居在家的下級公家巖倉具視。巖倉具視本是中納言堀河康親的次子,後來過繼給巖倉家,因為受到關白鷹司政通的器重而擔任朝官。他原本是支援公武合體論的,因為推動“和宮降嫁”而成為尊攘派的眼中釘,被剝奪官位,勒令蟄居。大概遭此大難後,具視終於看清了天下大勢,認識到公武合體斷不能行,而尊攘派勢力龐大,並且日益傾向顛覆幕府,這是歷史潮流,根本無法阻遏,於是思想逐漸轉向尊王倒幕。
慶應三年(1867年)元月,明治天皇登基,有棲川宮熾仁親王掌握了朝政。這位熾仁親王曾與和宮有過婚約,但被幕府橫插一刀,搞了個“和宮降嫁”,把未婚妻擄到江戶去了,親王當時是敢怒而不敢言,等到孝明天皇一嚥氣,立刻就跳了出來,把矛頭直指幕府。在熾仁親王的努力下,朝廷頒下詔旨,赦免了從前被處罰和放逐的大批公卿,巖倉具視以及流亡在外的三條實美等人得以重歸政治舞臺。
且說當年“七卿落難”,逃離京都,往依長州毛利氏,但隨即因為第一次“徵長戰爭”,幕府命令長州交出剩下的五卿,把他們流放去了北九州。慶應三年(1867年)三月,在熾仁親王和靜宮清保親王(晃親王)的奏議下,這五卿終於重歸朝廷,三條實美和巖倉具視等人就和薩、長勢力聯起手來,準備收拾殘局,推翻幕府統治——這一派人被稱為“王政復古派”。
所謂“王政復古”,表面上的意思是恢復古代的天皇制,在天皇朝廷和百姓之間不再插進一個武家的幕府,天皇成為實至名歸的國家最高首腦,然而實際上,他們只不過打著天皇的旗號來倒幕,想要建立一個近代化的、西式的君主立憲國家而已。
在朝廷的支援下,上下兩股勢力開始積極活動。在上,島津久光、伊達宗城、松平慶永等藩主先後率兵上洛,尊攘派基本控制了京都及其附近地區;在下,薩摩、長州、土佐、安藝等藩的實權人物先後達成聯兵倒幕的密約。眼看全國性倒幕大勢將成,倒幕派就要動手,突然間,三不知跳出一個山內容堂來,幾乎壞了大事。
●小御所會議
山內容堂本名豐信,乃是南海雄藩土佐高知的前任當主,據說酒量很大,人稱“鯨海醉侯”,是公武合體論的積極鼓吹者。當初黑船來航,國門被迫開啟,山內豐信立刻重用吉田東洋等開國派進行藩政改革,成效卓著。不過東洋對內思想是傾向於佐幕的,山內豐信也與之相同。傳說水戶藩尊攘派領袖藤田東湖與豐信交好,曾經秘密對豐信說:“我藩是御三家之一,不能採取過激行動,而作為外樣的土佐就當以謀反為主要目標了。”豐信聞言“哈哈”大笑,說:“誠之進(東湖)又在胡說八道了。”
幕府大老井伊直弼興起“安政大獄”,作為“一橋派”的干將山內豐信當然無法倖免,被迫把家督之位讓給兒子山內豐範,自己退居二線,改名為“容堂”。井伊大老被刺後,山內容堂重登政治舞臺,大力推動“和宮降嫁”和公武合體。然而他不在位的這段時間內,土佐藩內的激進尊攘派已經得勢,他們刺殺了吉田東洋,而以武市半平太(瑞山)主持藩政。
山內容堂著力打壓激進尊攘派,終於在慶應元年(1865年)的閏五月,也就是第二次“徵長戰爭”爆發前不久,將武市半平太下獄處死,一掃激進尊攘派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