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出來的,而這種願景又與大家對現實的準確而深入的理解相呼應。而反應式地解決問題,它的動力來自危機感,通常還有隱蔽的恐懼感,即害怕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將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這點區別不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兩分法。在創造我們真正向往的未來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許多問題,而有效解決問題的技能對處理這些問題就是至關重要的。區別在於理解什麼是主要的動機、什麼是次要的動機。如果解決問題成為主要的動機,我們就會執著於毛病和問題,總試圖迴避我們懼怕的後果。而當創新成為主要動機,生命過程就成為實現你真正的夢想的經歷,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解決必然出現的許多實際問題。現實因此不再是敵人……反思和理解各種問題之間的聯絡,思考它們為什麼會出現,思考各種影響力對產生目前現狀的作用,這些其實都是必須的。但積極應對這些影響力,與針對出現的問題而作出被動反應,完全是兩碼事。
建設可持續的未來意味著完成各種你能想象得到的集體創新。比如,這包括逐步創造新的能源系統、新的建築和交通系統、新的大幅降低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方法,而這些都要基於新產品、新工藝流程、新的商務模式、新的管理和領導方法。這要求激情和耐心,要求大家理解目標的真實、深層的含意,併為此而共同努力,以開放的胸懷接受新思想,包括看上去很陌生、很具有威脅性的思想。這還要求有勇氣去行動,並且在沒有所有答案的情況下行動:你不能迷戀舒適的地帶,幻想“找出所有答案然後再實施”。創新的過程一定是學習的過程,這就意味著承擔風險,以開放和謙虛的心態進入困難的、未知的領域,並且不斷髮現自己的缺點和弱點。
激發人們和組織機構主動創造未來的潛力,而不是對現在的問題作出被動反應,這要求我們抓住兩項基礎工作,這也是在組織學習領域中的一貫做法:建立對未來的願景,加深對現實的理解。
真實的願景能夠產生的力量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闡述。《聖經》中的訓誡也說,“沒有願景的民族將要滅亡。”(where there is no vision the people perish。)但同樣重要的是,有能力對現實的狀況進行儘量客觀地觀察。往往有人雖然理解願景的重要性,但不想面對現實中的困難和痛楚;有人只看到現實中不好的地方,卻無視現實中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這些人都不能正確理解看清現實的意義。
系統地看清現實對創造未來非常重要。因為不然的話,人們就會被那些對“問題”的支離破碎的觀點所迷惑,結果往往尋求表面的應急措施。比如面對今天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危機,世界各地的人都在對不同的方面作出反應,並認為這些是不同的、分離的危機:氣候變化、高油價、不斷增加的廢棄物和有毒物質、不健康的食品、水短缺、社會和政治不穩定。對此,人們並沒有開展深層的反思,去發現這些不同的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絡。從這個意義上說,看清系統的能力和創新過程之間有自然的、必要的互補關係,就像圖中的三條腿板凳所示意的那樣。
不管我們用什麼語言描述,許多人都會感到,當自己在做真正喜歡做的事的時候,是有一種能量和激情的。那是我們想做的,不是必須做的。後面描述的每一個案例中你會看到,一些個人、小團體或者更大的組織網路,在用溫和而堅定的方法推動這種從被動反應到主動創新的轉變。每個案例中,你都會看到人們在培育積極的未來願景和坦誠面對現實這兩者之間,如何進行有效的轉換。
有一句古老的諺語是說,人類活動的根本動機只有兩個:絕望(desperation)和願望(aspiration)。沒有創造的願望和動機,絕望就乘機流行。然而,也並非一定如此。
工業時代泡沫之後生活的指導性理念和原則,在努力促生新時代的創新者的願景、承諾和行動中得到彰顯。他們的故事和智慧揭示,我們都只有一個基本的選擇:或是坐在旁邊等待更多的創新者去創造一個不同的未來,或是加入他們的隊伍和征程。
引言
在第一部分裡,我們討論了工業時代的終結,這將是我們的思想、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轉變,它為我們呈現出非同尋常的巨大機遇:我們將共同創造一個未來,與繁榮昌盛的世界真正和諧的未來。
然而,我們要邁出的第一步是持續探索:我們究竟想創造一個怎樣的世界。對本書作者而言,這不是一個理想化的烏托邦,而是我們真實生活的體驗和感悟……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