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一天會逐漸被用完,就像今天正在發生的一樣。

現代的社會結構使我們更多地關注工業社會的收益和產出,我們往往要麼是看不到,或是不太注意,第5和第6這兩個方面。

5。我們為了生產和使用產品而採掘、獲取自然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工業系統也會產生廢物,在採掘和獲取自然資源的過程中產生廢棄物,在製造、使用和最終扔掉產品的過程中也產生廢棄物。這些廢棄物損害著自然的自我補償能力。

6。工業系統還處在另一個更大的系統中,其中有社群、家庭、學校和文化等等。過度生產和廢棄物對自然系統造成損害,也在我們社會中造成焦慮、不平等和精神壓力。

下面的圖和圖描述了這6個基本概念。圖從工業社會的初期開始,這時候的主要驅動因素是擴大生產和就業,而當工業社會持續到最近50年,主要驅動因素則越來越以消費為主,包括了實物產品的消費(手機和iPod之類)和服務產品消費(航空旅行和音樂下載之類)。無論是實物產品還是服務產品,都是企業利用資本裝置和廠房設施來生產和提供的。

但是,“看到整體”很不容易(參見圖和圖)。直到最近,多數政治家、商業人士和媒體只關注那個“系統中的系統”,關注工業經濟以及如何持續其擴張。雖然公眾對於更大的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健康的關注度在持續上升,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了,主流人士仍然把這些系統當做“書的封底”,只是蜻蜓點水地提及。只是到了最近幾年,大家才看到關於經濟、商業和技術的頭版文章提及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下降,談到全球經濟系統得以執行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