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婚齡也很晚:男26歲多,女22歲。那時候勞工階層生活很苦,要熬到很晚才可能積累出基本的財富成家立業。男女婚齡差距大到4歲以上,也是因為男人工作,其經濟獨立是成家的關鍵。1950年代美國進入經濟擴張的黃金時期,工人待遇優厚,上完高中,大多數人都可以有個足以養家的穩定工作。所以,婚齡,主要是男性婚齡,跟著大幅度降低。�現在,美國的製造業大部分遷移到第三世界,社會給高中畢業生留下的工作,大體是售貨員、招待、清潔工、小保姆,等等,基本上屬於孩子們上中學時打工掙零花錢的工作。高中畢業繼續幹這些,就像是個還在掙零花錢的孩子,不僅無法養家,而且自己也養不活。所以,90%以上的高中生,都希望能上大學。家長只要力所能及,也覺得有支援孩子上大學的義務。孩子的撫養期不知不覺中就延長了4年。�這還不算完。隨著大學教育受重視,入學競爭也愈演愈烈。美國的大學入學申請不像我們的高考,除了要SAT的成績外,還要求學生提交帶有自傳色彩的文章、簡歷、社會活動、特長、成就等材料。有錢的家長,會花上2萬美元以上請人諮詢、包裝自己的孩子,沒錢的家長,也常常赤膊上陣,幫孩子編寫申請材料。申請大學,已經演成一場軍備競賽,各方不斷加碼下賭,遠遠不是一個孩子自己處理的事情。�這一家長的操縱過程,一直延伸到大學中。2004年紐約一所大學的校長在《紐約時報》撰文報怨,她接待新生時,總是家長在那裡說話:從孩子選的專業、課程,一直到住宿、課外活動,每個細節都反覆盤問。那些可憐巴巴的孩子,全躲在家長後面不作聲。那位校長認為,選課、選專業這樣的事情,應該是孩子自己的決定。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作出重大人生決定的能力。家長這樣富於侵犯性的行為,剝奪了大學的重要教育職能。想不到文章發表後,一位家長寫信給報紙質問:我花那麼多錢送自己的孩子上大學,難道沒有權利過問一下花的錢究竟買了什麼嗎?�家長不肯放手,許多學生到了大學高年級,寫論文和讀書報告還要EMAIL先送給家長,改完再交。如今EMAIL、手機等現代技術,已經改變了社會和家庭關係。即使孩子遠在天邊,家長也可以遙控其學業。久而久之,孩子和家長的紐帶就變得無法切斷。�當年馬其頓的少年國王亞力山大,二十幾歲就從歐洲打到印度,成為世界之君。美國的工業鉅子卡耐基,13歲到美國打工,20歲就指揮著世界最複雜的工業系統——賓夕法尼亞西部鐵路。在這些歷史的創造者們成為巨人的年紀,許多現在的美國人還沒有開始自己的成人期。人類似乎變得越來越幼稚。�這一現象,當然和後工業化社會的特質有關。日益複雜的社會,對勞工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接受訓練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不過,全球化中過度競爭所引起的過度保護,也許是更重要的原因。過去的孩子不用操心,高中一畢業就有工作等著,當家長的可以躲在自己的別墅裡享清福。如今,大學讀不好前途就堪憂,你要砸鍋賣鐵地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事業。所以,有條件的家長,一定要親自把孩子送到成功的位置上才肯放手。�一般而言,在一個社會中,個人脫離家庭越早,家庭的財富、地位對個人成功的影響就越小,社會的平等度和流動性都會因此增加。美國的價值立足於反貴族的傳統: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這個沒有等級的自由市場秩序中出人頭地。如今的變化則從根本上挑戰了這一價值。要知道,過去小民百姓的孩子18歲自立,常常也是不得已。富家子弟,至少要靠父母的錢上完大學。現在延長青春期的,大多還是有錢人的子弟。這等於進一步延長了富家子弟的優勢,讓家族籠罩了個人,削弱了公平競爭,減緩了社會流動,甚至抑制了社會的創造性。當今的總統布什,直到四十多歲還吊兒郎當、靠父母護持。這樣造就的總統,至少在能力上遠遠無法和尼克松、里根、克林頓這些平民子弟出身的總統相比。當今的美國社會正在塑造一個現代貴族階層,這一趨勢如果不加以遏制,恐怕將削弱美國的競爭力。
哈佛風暴(1)
2005年3月15日,哈佛大學文理學院的教授們對自己的校長薩默斯(LawrenceSummers)投了不信任票,把哈佛這一世界第一學府推向了危機。�危機的起源,是薩默斯年初在一個會議上就女科學家為什麼少的原因提出了三個假設:第一是性別歧視和社會壓力;第二是大多數婦女也許難以承擔一週80個小時的工作量;第三是男女之間也許有某種先天不同。�此言一出,舉世譁然。薩默斯的第三個假設馬上被斷章取義地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