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種類,質量也有好有壞,而且粗細相差很大。
不同地方的研磨師使用不同種類的砥石。
現在由於天然砥石被大規模開採,開始變得缺乏,人工的磨石也被用於研磨。
可是這種磨石並不被看好,畢竟鑄刀及其研磨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
砥石放在厚木塊上,木塊有一個槽,可以擋住砥石不滑動。
研磨師一般是採取跪姿,當然,也可以坐在矮凳上,左腳踩在彎木上壓緊砥石。
厚木塊是傾斜的,所以研磨的時候只會磨砥石的一半。
這樣一來,把砥石來回換,中間就不會凹進去。
這也是評價一位研磨師技術的標準之一,事實上,我們磨刀的時候一般都會把磨石磨得中間低吧?後來就沒法用了,而中間鼓的話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把刀的一頭用厚紙和布片包起來,方便把握,然後就是漫長的研磨過程。
日本刀的研磨分為下研和仕上研:意思就是初級整形研磨和修飾研磨。
下研用的砥石是金剛砥。
——這是最初用的砥石。
剛剛打出的刀身,或者鏽蝕嚴重,刃口崩壞的刀,用這種砥石來整形。
這種砥石的【目數】或者說是型號大約是180-220目。
然後是備水砥。
——這是用來研磨出刃的形狀、除掉較深的斑點、大體整形的砥石。
對於下地相當重要的工序,這種砥石的型號大約是400-600目。
接著是改正砥(900目)、中名倉砥(1200目)、細名倉砥(1500目)以上三種砥石,是備水砥研磨完後的工序所用的。
然後是內曇砥(分為刃砥、地砥),這種砥石很有名,分為刃砥和地砥,分別研磨刃和地。
用這種天然砥石加以研磨,是為了顯示刃的地肌和刀的微妙的肌理變化的重要的砥石——砥石型號大約4000-6000目——這已經比給汽車拋光所有的砂紙還要細上三四倍了。
仕上研到了這一步,開始把刀拿在手裡研磨。
——刃豔,這道工序的名字。
其做法是:把內曇砥的一小塊用手指摁住,在刃上研磨,一直到手感很光滑。
——地豔。
用鳴滝砥大約10-20塊,切割成小塊(大概只有幾毫米)用手指擦。
這樣把刀的地鐵的微妙變化顯現出來。
然後是‘拭’。
——把刀在鍛打過程中出現的氧化皮粉末,和油摻在一起煉成黑色的糊狀物,用棉花在刀身上來回擦拭。
細微的粉末會滲進刀身,刀會顯現出黑亮的光澤。
而地肌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當‘拭’的工序完成之後,刀身的‘地’連帶著‘刃’都會變得青藍,所以需要‘刃取’這個工序。
研磨技師以‘刃豔砥’將‘刃’重新磨白。
把刃豔工序用的砥石切成圓片狀,擦刃紋的部分。
這樣做刃會浮現出來。
在刀的照片看到的刃紋部分發白,便是這道工序的作用。
這一道工序可以顯現出磨刀工匠的個性和特點。
刃紋的形狀也定型了。
但是,這道工序並不能改變刃紋的本質形狀,比如想把直刃紋改成亂刃,這是不可能的。
這道工序的原則是極力保持刃紋的形狀,而其氛圍則可以適當發揮。
(個人認為刃取是體現研磨靈性的點睛之筆,是“理性與感性的撞擊”箇中滋味,只可意會大家慢慢品味)
在完成這道工序之後,就只剩下最後三道工序——‘磨’了。
——技師以‘磨棒’——類似於小鉛筆頭一類的東西進行研磨。
以「磨棒」為‘鎬地’和‘棟’作打磨。
完成後,研磨技師會以‘磨棒’的尖端在‘中心’和‘棟先’(即「切先」的「棟」)劃上細線,以此來作為研磨師自己的幾號。
“然後是‘橫手切’。”
研磨技師確立‘橫手’的位置,然後以‘刃豔砥’為‘切先’上的‘鋩子’完成‘研磨’。
“最後是帽子研,不過,這個只不過是為了修飾‘橫手切’之後的細微瑕疵,倒也不用太在意。”
說著,瑟希麗也在衛宮雪的指導下完成了這次有史以來她身為鍛造學徒的第一次研磨——雖然成果慘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