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聯絡秘書處,加強情報網。這次會議標誌著西歐的反恐怖主義合作已擴大到整個西方陣營。
1987年6月9日上午,威尼斯第13屆7國首腦會議發表了《關於恐怖主義的宣告》,譴責任何形式的恐怖活動,強調與會國將遵守不向恐怖分子或支持者作任何讓步的原則。
同時為了及時交換反恐怖主義情報,自1986年夏季起,西歐各國政府都安裝了紅色電話機,專為各國內政部長、安全秘書和在發生緊急情況時警方行動小組負責人使用。
為使落網的恐怖分子得到應有的懲罰,歐美不少國家還簽署了引渡條約。
1988年2月9日,美國和西班牙政府在馬德里簽署了一項新的引渡條約,規定從事恐怖活動的人不是政治犯罪,因而被視為引渡物件。1988年5月13日,英國和愛爾蘭兩國政府就引渡恐怖分子問題達成協議。
1988年3月23日,西方近20個國家在羅馬簽署了一項條約,要求籤約國起訴或者引渡那些在公海上施暴的恐怖分子。條約要求把對船隻和坐船的人施加暴力的行為視為犯罪,必須給予嚴懲。這項條約“填補了國際反恐怖活動法中的一個空白”。
這些會議在法律上、道義上、輿論上支援了反恐怖主義的鬥爭。國際反恐怖會議使各國在認識和行動上趨於一致,國際條約則以法律的形式使各國間的共識固定下來,這都有利於調動全世界的力量來打擊國際恐怖主義。
1987年12月7日,聯合國大會以153票贊成、2票反對和1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透過了一項決議,明確把任何人、在任何地點所從事的恐怖主義活動譴責為犯罪。決議要求所有的國家採取有效而果斷的措施來加快並最終徹底消除國際恐怖主義。
此外,除歐美國家的反恐怖主義國際合作外,近幾年來,一些區域性的國際組織也推動了反恐怖合作方面。伊斯蘭國家外長會議達成了反恐怖活動的協議,海灣合作委員會也己就阻止恐怖活動蔓延採取了協調措施。1987年2月,第五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宣言一致譴責國際恐怖主義。歐洲議會也要求成立“歐洲反恐怖局”,以協調行動。東南亞聯望內部已達成了互相支援反恐怖行動的協議。
近年來,恐怖活動危害逐年增大,恐怖主義有所回溫,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恐怖主義被認為不僅對一國的內部穩定及生存,同時也對整個國際社會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國際經濟、社會、政治環境不穩定性的不斷加劇,在國際體系的動盪不安,都為恐怖主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此外,隨著種族衝突加劇,如前蘇聯共和國(特別是高加索地區)、南斯拉夫和非洲等地區的種族衝突,在索馬利亞和中非一些地區出現了大量的權力真空地帶,為恐怖組織提供了避風港和未來進一步發展與採取行動的基地,直接威脅到世界穩定與秩序。本·拉登號稱要將西方勢力驅逐出索馬利亞,也許已不僅僅只是“誇海口”。
右翼激進分子也許將繼續發展其稱之為“無領導的抵抗”戰略,即各武裝人士和組織各自力政,無須向某一箇中央指揮部或單個領導彙報,以聽取指示,俄克拉荷馬爆炸案證明了這種戰略是有效的。新左翼激進分子也在國際網際網路上討論過這種戰略,未來他們很可能也會採取這種戰略。
另外,使用核武器或採取與核武器有關的恐怖主義活動的可能性雖小,但某種程度的威脅和低水平的攻擊並不是不可想象。如車臣反叛分子在莫斯科周圍的森林裡使用放射性物質,就是一例。
根據1993年初俄羅斯情報部門的報告,幾年來,恐怖組織已150次試圖盜取裂變物質,進攻或破壞核研究設施,謀殺或綁架與原子研究與發展相關的官員和科學家。
美國國防部長威廉·科恩在接受提名時指出,21世紀使用非常規武器的恐怖主義將是美國面臨的主要戰略威脅。軍事戰略家馬丁·馮·克里夫爾德也認為,未來戰爭將不是軍隊發動的,而是恐怖分子、游擊隊或罪犯發動的。他認為,國家之間的戰爭將消失,國家作為社會組織的主要形式將成為過去。在低程度衝突領域裡,許多民族國家的現代反對者,如國際恐怖主義分子,游擊隊,毒品走私集團,種族以及部落集團等,都像網路一樣組織嚴密。
遏制恐怖主義,保障國際社會和各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需要各國政府採取積極的措施,有效的政策和國際社會的全力合作,否則,恐怖主義將對下一代構成真正的威脅。
附錄
資料一:針對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