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我是主力,主攻就得是我的,不然還叫什麼主力?

——你是主力又怎麼的?主力是天生的呀?主力就叫你們包下了?誰打得好誰就是主力!

5師在蘇北就愛打“小報告”,說人家“壞話”,搶急難險重任務。在東北,則成各縱師團營連,乃至戰鬥小組的“通病”,搶任務,嗷嗷叫。林彪又提倡“打沒有命令的勝仗”,有命令,沒命令,槍炮聲就是命令,呼家兵,楊家將,七狼八虎一齊上。

遼瀋戰役中的遼西大會戰,幾十萬大軍打了個把月,許多人輕傷不下火線,更多的人已經累脫相了,仍然急行軍,強行軍,馬不停蹄趕奔遼西。打瀋陽更是拼命向前,唯恐落在別人後邊。雖然其中也有去瀋陽“發洋財”思想,可誰聽說共產黨的軍隊,在戰場上有互相觀望看笑話的呢?

國民黨軍隊不但有嫡系與非嫡系的派系,還講究實力,誰人多槍多,誰就是老大。

侯鏡如貴為17兵團司令,可塘沽除了一個在塔山被打殘了的獨立95師和一些雜牌外,只有一個完整的87軍,離開這個87軍就玩不轉了。軍長段澐就經常不聽招呼,幹什麼都要討幾分價錢。侯鏡如氣得沒法:“我這個司令官簡直不能幹了!”

11兵團司令孫蘭峰與侯鏡如一樣,手下也只有一個完整的105軍。軍長袁慶榮倒不像段澐那樣趾高氣揚,孫蘭峰也主不了大事,實權都在袁慶榮手裡。像那個使張家口決口的亂上加亂的突圍計劃,就是他一手擬定的,也就是告知孫蘭峰一下而已。

袁慶榮本該正式召開會議,明確部署誰突圍,誰佯動,誰守城,以小害換大利,以區域性保全域性。只是他也看透了,到了這種節骨眼了,誰還肯為別人賣命呀!

中央軍與地方軍之間,地方軍嘴上不說,心裡也想:你們裝備好,又吃得好、穿得好,有仗就你們打唄。打敗了才好呢,看你們再牛氣!

同為地方軍,實力與非實力派之間也是一樣:你是主力,裝備、補給什麼都先緊你們來,打仗也就你們上唄。打贏了我們也跟著沾光,打敗了也省得你們再牛皮烘烘!

誰曾見過共產黨有這等事!

1947年4月,第三次臨江保衛戰前,遼東軍區決定成立個前方臨時指揮部,由3縱司令曾克林任總指揮,4縱副司令韓先楚任副總指揮,統一指揮3縱和4縱10師,迎擊來犯之敵。戰前研究作戰方案時,曾克林認為應該打擊三路敵人中最弱的一路,韓先楚的意見正好相反。兩個人誰也說服不了誰,兩種意見同時上報,遼東軍區批准了韓先楚的方案,並在覆電中指示由韓先楚統一指揮3、4縱作戰。

此戰大捷。

下級突然變成上級,而且主要作戰力量是3縱,卻讓一位外來戶4縱副司令指揮,這不是反客為主、越俎代庖了嗎?還有,韓先楚是從延安抗大來東北的,3縱、4縱是山東、冀東部隊,他沒帶一兵一槍。這若是在國民黨軍隊,不就等於一個光桿副司令嗎?臨時讓你指揮一下,就算表面服從,那心裡呢?可共產黨萬眾一心,只有一個敵人。

四野南下後,由陳賡任兵團司令兼政委的二野4兵團,曾配屬四野,在林彪指揮下作戰。林彪入黃埔4期學習時,黃埔1期的陳賡,恰好是林彪所在的3團9連連長。接替劉亞樓任參謀長的肖克,資格沒陳賡老,卻也和林彪差不多。而與肖克差不多的人,在四野還有一些。可從長白山打到海南島,誰聽說誰不服從命令,不服氣,亂來了?

衡寶戰役中,林彪指示先到部隊的師長、團長,可以指揮後到部隊的軍長、師長。

“八•一五”後闖關東的共產黨人,一路路人馬,多則幾萬,少則幾百,幾乎囊括了八路軍、新四軍的所有編制、番號。一時間黑土地上南腔北調,色彩駁雜,新兵新槍,老兵老槍,許多沒槍,散亂無章。

西北、華北、華中、華東,八年抗戰,來自各個根據地的部隊,由於所處環境、敵情的不同,戰鬥作風和對敵鬥爭方式也就不盡相同。就像持家過日子,各有各的過法、習慣。有些地區還有些大大小小的根據地,有多少個根據地就有多少個山頭。這種山頭是自然形成的,是惡劣的抗戰環境造成的。而新兵新槍,老兵老槍,昭示的則是一些人的山頭主義、本位主義。當時還有句話,叫“先到為君,後到為臣”,就像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爭天下,約定先進咸陽者為王似的。這就使山頭主義、本位主義,在一些人那裡大行其道。

幾乎是共產黨人史無前例的山頭林立,孕育著的是一觸即發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