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結束的第四天,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聯合發起淮海戰役,包圍了黃百韜兵團5個軍,並對徐州形成合圍態勢,以爭取殲滅劉峙集團於長江以北。與此同時,西北野戰軍發起冬季攻勢,挫敗了胡宗南集團的“機動防禦”戰略,將其牢牢地鉗制在西北戰場而動彈不得。
華北野戰兵團先後發起察綏戰役和太原戰役,包圍了歸綏(今呼和浩特)和太原。
與初冬的曠野和群山融為一色的西柏坡,隨著電臺滴滴答答的發報聲呼應而來的,都是令毛澤東心曠神怡的捷報佳音。
全國各戰場的勝利,特別是遼瀋大捷,使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國民黨軍隊已由內戰初始的430萬人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則由120餘萬人增至300萬,翻了一番還多。而比數量更重要的,是質量、士氣和人心。
1948年11月14日,毛澤東在《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一文中斷言:“原來預計,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以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而兩個月前的9月7日,即遼瀋戰役即將發起前五天,毛澤東在給“林羅劉”①的電報中說:“我們準備五年左右(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根本上打倒國民黨,這是具有可能性的。”
一個遼瀋戰役,把5年打成3年。
問題是下一步挪動哪個棋子?
西北、中原、華東、東北,毛澤東高屋建瓴的目光通覽周邊戰場,一次次地凝望東北時,他關注的是華北,是平津。
10月31日,中央軍委就東北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