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部分

唇ㄒ欏8�蕕形移笸肌⒈�Α⒆氨浮⑹科�⒌匭蔚齲�桓鑾��40多人,會提出上百個“為什麼”。打得好的,能不能打得更好?大家出謀劃策,那才叫“眾人拾柴火焰高”呢。打得不好的,是那仗根本就不好打,還是你的決心、指揮失誤?主客觀原因各有多少,能不能及怎樣才能變敗仗為勝仗?大家刨根問底,再設身處地地用各自的方案演練一番。有人那話才尖刻呢,弄得你汗流浹背,也就愈發刻骨銘心,難以忘懷。

各區隊每週選一兩個比較典型的戰例,可能是勝仗,也可能是敗仗,教員幫著畫個戰鬥要圖,讓你到全體學員大會上講。

那時也沒有多少高深的理論,理論多了一時間還真聽不大懂。應該說,這種聯絡實際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方法,最適合我們這些文化水平大都不高的帶兵人了。

那時講“打一仗,提高一次”,還講“打明白仗,贏要贏個明白,輸也要輸個明白”。最起碼的,同樣的學費不能交兩次。只是那敗仗真不多,都數得過來。

後來的衡寶戰役、廣西戰役、海南島戰役,戰後總結也都是聯絡實際講戰例。軍事幹部講指揮、講戰術,政工幹部講戰時政治工作,後勤幹部講後勤保障,都是自己那一攤子實際工作。離開了實際,不成放空炮了嗎?

“馬後炮”是個貶義詞,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就非得把這馬後炮放明白不可。馬後炮放不響,那馬前炮就容易瞎火、走火。

江南休整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部隊裝備輕便了,比較適合南方山地作戰了。

一個炮兵,一個後勤,是這次輕裝的重點物件。

羅榮桓曾說:“關內我軍作戰是一兵一夫,東北我軍作戰是兩兵一夫,因為我們有鐵路。”

四平保衛戰後,林彪說過,國民黨的一個師能頂兩個師,因為它有鐵路。

共產黨的鐵腳板還在路上跑呢,國民黨的火車輪子已經到了,打一陣子跑了,或是回過頭再來對付你。一年多後,這種優勢就易手了。

還有密度為全國之冠的、被老百姓稱為“電道”的公路。炮兵、後勤輜重既可鐵路運輸,又可在公路上飛奔。比之江南的擔子和華北、華東、中原的獨輪車,東北還有蔚為壯觀的幾萬輛支前大車。那種膠皮軲轆大馬車,頭戴狗皮帽子、腰間掛個葫蘆瓢的車老闆子,鞭子一揮,在黑土地上一天能跑200多里。

紅軍長征,家當大搬家,運輸隊全是挑夫擔子。紅軍裝備固然很差,更重要的是這種運輸手段,在那方天地確是適用的。需要靠輪子滾動的車輛,爬山不用說了,在小路和爛泥道上,也只能成為累贅。

5月10日,40軍政委羅舜初、政治部主任卓雄、副參謀長何振亞,在給“林羅鄧肖趙”的電報中,稱:

挑夫人員在目前很難選找因部隊多系北方人不會挑擔子自渡江作戰以來解決敵地武七千餘而補充部隊的僅五百餘現每師需四百餘挑夫(原來的不算)這些人如從連隊抽調恐不願幹會發生逃亡另是削弱連隊戰鬥力師以上幹部幾乎全是紅軍,他們早已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現在行了,人休整、治病,馬也休息、治病、調配。四野的軍師團都編制有馬車,軍師炮團營更多,一個炮兵營就10多輛,用作運送炮彈。這回馬車和體弱的馬大都陸續北送了,留下的都是正當年的壯實的騾馬。車馬大戶炮兵和後勤大車隊,大都改成馱馬。步兵、炮兵的重火器也相應減少,以增強部隊靈活機動的作戰能力。

更重要的是,一個多月的休整期間,所到之處的各級政權陸續建立起來了,民工組織起來了,挑夫也就有了。

四野在解放戰爭中,有3次較大的休整、練兵。

第一次是1948年春天,歷時兩個月的“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大練兵。退卻、相持階段過去了,基本為運動戰的反攻階段,也把敵人趕進幾座大城市了,要開始大規模的攻堅戰了,戰法變了,自然要練兵。最後一次是挺進到雷州半島,“旱鴨子”要跨海作戰解放海南島了,自然又是個新課題。

中間的一次,就是這次江南練兵,與雷州半島那次練兵,都是基於氣候、地理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性訓練。比之初到東北的耐寒訓練,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抗熱訓練,一種適應水土的體能、體力的摔打、錘鍊。

任何戰術都離不開體能的支撐。戰術再高明,體力不行,或者從涼爽的北方到炎熱的南方不適應,那結果還用問嗎?

三、“成績不說跑不了,問題不說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