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敗訴,水碾歸寺院所有。聽到審判結果,太平公主不僅沒生氣,反倒露出了笑容。有人可能就要產生疑問了:第一,太平公主既然已經富可敵國,何必還要爭這種蠅頭小利呢?第二,這蠅頭小利沒爭到,她為什麼倒高興了呢?要剝開這層層疑雲,還得先看看神龍政變後的政局以及太平公主的政治處境。
一、主弱臣強
神龍政變是以張柬之等大臣為主導、李氏兄妹三人合夥參加的一場政變。政變結束之後,李顯當了皇帝,當然要給立功之人論功行賞了。他是怎麼論功行賞的呢?
先是嘉賞功臣集團。政變的組織者張柬之、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人都官封宰相,爵賜郡公,控制了中央政府。其他參加政變的武將也都加官晉爵,賞賜不計其數。緊接著是獎賞相王李旦,政變剛一結束,他就被封為安國相王,官拜一品太尉、知政事;沒過多久,中宗又提出來立他為皇太弟。至於太平公主,前面已提到,她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實封五千戶,而且特許開府設定官署,公開參政。應該說,中宗對功臣的獎賞力度是相當大的。
可是在把這幾方勢力安頓妥帖之後,唐中宗李顯覺得有些不太對勁,這其中有問題。什麼問題呢?他發現自己的勢力太薄弱了。有人可能會問,皇帝位列九五之尊,力量怎麼可能會弱呢?不是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嗎?其實這只是一種抽象的原則。在真正的政治運作中,皇帝也是要講究實力的。比方說,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當皇帝,班底就很硬,文有秦府十八學士,武有秦瓊、尉遲敬德等一班武將,如此一來,李世民當皇帝就很踏實,腰桿子自然也很硬。那麼唐中宗李顯有沒有自己的嫡系大臣呢?從理論上講,太子府的班底就應該是以後皇帝的基本班底。
那當年李顯太子府的官僚都有誰呢?頭號種子選手為魏元忠,但他在武則天晚年因為遭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誣告,已經被貶到嶺南,不在身邊。第二號人物是崔玄暐,他因為一直跟著張柬之策劃神龍政變,與功臣的關係比跟李顯還要鐵,已經被劃入功臣集團了。第三號人物是楊再思,他曾經因為誇獎張宗昌為蓮花六郎,飽受輿論恥笑,人稱“兩腳狐”。此時二張倒臺,他受到牽連,也被貶官了。總之,太子府的官僚分散得七零八落,而且有的屬於擁張派,有的屬於倒張派,派系林立,根本就做不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都無法讓唐中宗李顯委以重任。難道李顯手中無棋可用了?還有什麼人能靠得住呢?從李顯早年的經歷中我們知道,李顯比較相信太太的孃家人,將他們都視作自己的心腹。他第一次當皇帝時就曾大力提拔岳父韋玄貞,還說出要把天下讓給韋玄貞的話,結果被武則天抓住把柄,把他從皇帝寶座拉下,貶到房陵。可是這次,他想再次提拔岳父都不可能了,為什麼呢?他的岳父韋玄貞當年受他連累,被流放到廣西欽州,因為受不了南方的暑熱瘴氣,早就死了。不僅岳父遭殃,幾個小舅子也紛紛罹難。當時,欽州的少數民族首領要娶韋家的女兒,也就是韋皇后的妹妹。韋家可是京兆大族啊,門第觀念比較濃厚,哪肯把女兒嫁給山大王做壓寨夫人?韋家不答應。那個首領一氣之下,把韋家的四個兄弟都殺了。所以到李顯第二次當皇帝時,韋家已經沒人可用了。這讓李顯非常鬱悶,一方面,自己沒有靠譜的私家班底;而另一方面,功臣倒是勢頭很盛,君弱臣強的態勢立刻就顯示出來了。
該如何把皇帝的位子坐穩呢?李顯決定自力更生,趕快加強自己的力量。為此,他一鼓作氣,做了四件大事。
當務之急,就是加強皇后韋氏的權力。韋氏就是和太平公主同一天結婚的那個嫂子,是李顯的第二任妃子。當年和李顯一起流放房陵,吃盡了苦頭。患難夫妻恩情重,李顯和韋氏的感情相當好,而且,韋氏的性格也比李顯要強悍一些,因此李顯對她很是倚重。當年在房陵的時候,每次聽說武則天派人來探望他,李顯都覺得來者不善,肯定是來要他命的。與其讓殺手摺騰死,還不如自己了斷呢。所以一聽使者來,李顯就張羅著要自殺。每當這時,韋氏就在旁邊勸他,說咱們寧可被殺死,也不能被嚇死呀;再說,天下事禍福難料,沒準帶來的還是好訊息呢!就這樣連哄帶勸,韋氏不斷地給李顯打氣鼓勁,終於熬過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正因為如此,李顯在精神上非常依賴韋氏,簡直把她看作母親一般,曾對她信誓旦旦地承諾:如果咱們還能重見天日,我一定讓你隨心所欲,決不約束你!現在果然重見天日了,李顯信守諾言,馬上立韋氏當皇后,還讓她像當年的武則天那樣,垂簾聽政,參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