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看去,密密麻麻,如蜂巢一般。石窟內有住宅、寺院、浴室和墓窟。懸崖頂部的洞室白雲繚繞,詩意盎然;置身其中,飄飄然恍若進入仙境。
歐翁宮的斜對面是一座羅馬式露天大劇場。看臺依託山坡呈扇形散開。舞臺用巨石鋪砌而成,由幾十層階梯石座環護著,猶如眾星捧月。更神奇的是,在音響系統尚未發明的久遠年代,可容納6000人的劇場居然有天然的音響效果!只要站在舞臺前的中心點選掌、說話,便能形成強烈的迴音,而且聲音可以清晰地擴散,即使坐在最後一排也能聽得一清二楚。劇場內每隔10層階梯就築有一個通道,整個劇場可容納幾千名觀眾。
再就是包圍中的巨大廣場。人們猜測,上面有許多民居陋室,只是無情的歲月早已使之蕩然無存。遍地巖景天生自然,遠遠望去,懸崖絕壁環抱,形成天然城牆;壁上兩處斷口,形成進出的通道;中間則是一個巨大的廣場。壘壘石窟構成片片樓群,在陽光照耀下發出奪目的玫瑰色光芒,宛如天上瓊樓仙閣。這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玫瑰色石頭城”!“佩特拉”在希臘語中也恰恰就是“石頭”的意思。
以上所述並非佩特拉城的全部,在佩特拉城博物館,還收藏著該城的文物。頂水少女婀娜多姿,壯碩武士威武不已,咆哮的雄獅威猛無比,溫順的綿羊惹人憐愛……一尊尊雕塑上的人物或動物形象呼之欲出。
面對這活生生的遺蹟——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卻半掩在遙遠而令人生畏的山峽風沙境地中的廢墟,19世紀的歐美遊人陶醉了。英國詩人雪萊寫於1817年的《歐茲曼耿亞斯》一詩描述了一尊被毀壞了的古代國王的巨大雕塑,躺在“寂寞平坦的沙丘裡”。斯蒂芬斯於1837年出版的《阿拉伯人佩特拉區遊記》一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