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的巔峰狀態的分崩離析。布熱津斯基警告說,一個世紀之後,華盛頓無處不在的類似自負,可能導致美國霸權及其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遭遇與英帝國分崩離析命運類似的危機,這種地位,美國新保守主義*喜歡咄咄逼人地稱之為“美帝國”。
布熱津斯基是20世紀70年代阿富汗反蘇戰爭的設計師之一。在這場戰爭中,美國政府用先進的非正規戰爭和破壞技能,訓練了奧沙馬·本·拉登和其他激進*分子。在二戰後的美國戰略家中,除了亨利·基辛格之外,布熱津斯基對擴充套件美國勢力的貢獻最大。
布熱津斯基並不軟弱。他是華盛頓的所謂“現實主義者”。他知道美國的帝國主導地位,無論是否戴著*的面具,都需要精心地對待盟國,以控制他所謂的“大棋盤”——歐亞大陸。布熱津斯基並不是反對布什切尼政策的最終目標——全球性的“美國世紀”帝國統治,他所質疑的是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
布熱津斯基注意到,“美國優勢地位頭15年的表現,是美軍在世界範圍內的存在,並越來越頻繁地實施作戰和高壓行動。美軍部署在每個大洲,主宰著每個大洋,美國沒有勢均力敵的政治或軍事對手”。�
美國正在部署的一個區域是位於中亞的小國,曾隸屬於前蘇聯的喬治亞共和國。
如果不從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將北約擴充套件到莫斯科大門口說起,就不可能理解2008年8月在喬治亞發生的事件。華盛頓違背了自己做出的不進行北約東擴的承諾。2008年,布什政府向不情願的歐盟和歐洲各國施加壓力,將喬治亞和烏克蘭一併納入北約。
就在這一輪北約東擴之前,美國政府在2007年初悍然宣佈,計劃在現已加入北約的兩個前華約國家部署先進的導彈基地和雷達站。
“彈道導彈系統設施”是帶有欺騙性的名稱,布什政府聲稱在波蘭和捷克共和國部署這些設施的決定,是為了防禦“像伊朗這樣的無賴國家”。此舉激起了克里姆林宮最強烈的抗議。
幾天之後,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了2007年2月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國際安全會議,即以前的世界防務大會。用任何標準來衡量,他的講話都非同凡響,這個講話讓許多西方人大吃一驚。在2007年2月慕尼黑會議上俄羅斯總統坦率的言語,引發了西方媒體和政客的抗議聲浪。
第一章 喬治亞之戰—普京扔了顆炸彈(4)
自1991年前蘇聯解體以來,西方媒體首次談論起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新冷戰。事實上,俄羅斯總統的講話,只不過是將美國自1989年11月柏林牆倒塌以來從未停止的程序公之於眾罷了。
鐵幕的根源
以20世紀40年代後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為標誌的冷戰,實際上從未結束。這就是那些西方聽眾對普京的講話難以接受的原因所在。實際上,普京在慕尼黑的世界舞臺上扮演了安徒生的著名故事《皇帝的新裝》裡那個不諳世事的小孩的角色。普京指著喬治·W� 布什,用所有人都能聽到的聲音高喊:“看啊!看啊!皇帝沒有穿衣服。”
在過去的近20年時間裡,華盛頓是北約軍事聯盟事實上的領導者,其自身的軍事優勢大大增加,迫使俄羅斯做出公開而強烈的反應。新千年最初的幾年,華盛頓與莫斯科的軍事對抗愈演愈烈,是自20世紀50年代初冷戰開始以來前所未見的,只不過它基本上被精心設計的誤導和有效的宣傳攻勢所掩蓋,這些宣傳往往披著美麗的外衣,即將美國風格的*傳播到前華約國家和前蘇聯。
1948年,美國冷戰的主要設計師、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辦公室主任喬治·F� 凱南,在一份密級為“絕密”的內部政策備忘錄中勾勒出美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建立戰後帝國,即“美國世紀”。
凱南在這份幾年後就解密了的檔案中寫道,“我們擁有世界50%的財富,但人口卻只佔世界的6�3%……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難免成為忌妒和仇恨的物件。下一時期我們的真正任務是,設計一種在不危及我們國家安全的情況下,允許我們保持這種差距的關係模式。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不得不擺脫所有的多愁善感和白日做夢,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國最直接的每一個目標上。我們不能自欺欺人,在世界各地幹那些毫不利己、樂善好施的事情,這對於我們來說太奢侈了。”�
戰後美國對外政策主要設計者們的最初戰略是建立某種非正式的帝國, 美國以無可挑釁的霸權姿態出現於世, 並透過新設立的聯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