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朔岷竦睦�蟆?梢運擔�鷯剮∷狄殉晌�洩�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文學現象,它對這個共和國所產生的影響,用嚴家炎先生的話說,是“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

金庸小說為什麼能夠廣受喜愛,長盛不衰?我們可以從它作為“武俠小說”這一基本型別的特徵出發,進行由淺入深的解析。

“武俠小說”從字面上看,包含“武”、“俠”、“小說”幾個要素。金庸小說在這幾個要素上,都達到了一流乃至超一流的境界。

首先說“武”。武俠小說的核心雖並不在“武”,但它不可缺“武”。武功描寫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小說的欣賞效果。在中國古代的武俠小說中,武功的描寫比較簡略,多為粗線條的寫意式。《水滸傳》中具體寫出了人物的兵刃和一些招數,但武松練的是什麼功,林沖使的是哪路槍,李逵的內力有多大,魯智深為什麼能倒拔垂楊柳,都沒有說明。在冷兵器戰爭時代,人們對於短兵相接的廝殺,司空見慣,作者和讀者都不去深究武功的內部世界。而且那時的“武功”一詞,也不是指“武打的功夫”,而是指在軍事方面的業績。可是到了熱兵器戰爭時代,小說中的武功描寫突然得到了高度重視,“武功”一詞開始包括各種近身搏鬥的技能,對它的描寫日趨細緻和系統。從20世紀20年代的武俠小說“前五家”——平江不肖生、趙煥亭、顧明道、姚民哀、文公直——開始,武功分為內功和外功,武術與氣功、雜技、人體特異功能日益結合,顯露出脫離現實武術,自成一套“紙上武學”的傾向。從時代思潮上看這是受五四科學精神和“整理國故”文化氣氛的影響。到了40年代的武俠小說“後五家”——還珠樓主、宮白羽、鄭證因、王度廬、朱貞木,這套“紙上武學”已然頗具規模,他們發明了各種內功外功,拳法掌法,兵刃暗器,毒藥輕功。在這個基礎上,50年代之後的新派武俠小說青出於藍,把“紙上武功”園林建設得益發五光十色。其中金庸筆下的武功,既精彩奇異,又追求客觀可信,合乎武術原理和人體生理極限的要求。金庸的武功描寫,寫得奇,寫得美,寫得絕。每一段武功描寫,都力求合乎情節需要,合乎人物性格,豐富多彩,力避雷同。他的武功不是外在的調料,也不是小說惟一的精華,而是與小說的情節一起,推動著人物的命運。在閱讀效果上,金庸的武功做到了充分的視覺化,影視化,舞蹈化。在美學境界上,金庸的武功達到了“進乎技矣”,直趨於道的地步。他的武功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成為人生多種實踐活動的絕好象徵。

其次說“俠”。梁羽生認為:“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武俠小說的核心應該是俠。有俠無武,小說可能不大好看,但有武無俠,小說就成了赤裸裸的暴力教科書。什麼是俠?學者們有千百種定義,梁羽生認為:“俠就是正義的行為……對大多數人有利的行為就是正義的行為。”我們說得簡單一點,俠就是犧牲自己幫助他人的行為。助人為樂,捨己為人,捨生取義,這都是俠的精神。在中國,就是雷鋒精神。在西方,就是基督精神。俠的精神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和外延,金庸的小說就卓越地展示出了這些豐富的俠義層次。在金庸的小說中,有郭靖這樣的為國為民的充滿儒墨精神的“俠之大者”,有楊過、令狐沖這樣的追求個體精神自由的帶有道家氣質的逍遙之俠,有黃藥師這樣的魏晉名士風度的“邪俠”,有洪七公這樣的疾惡如仇、剛健豪邁的正俠,有石破天這樣的無名無我、蘊涵著佛家機理的最本色的俠,有蕭峰這樣的經歷了人生種種慘痛屈辱絕望,但仍然直面現實熱愛生活,最終為民族和平慷慨捐軀的包含了最豐富的文化含義的“超俠”,有嶽不群這樣的道貌岸然、陰險毒辣的“偽俠”,還有韋小寶這樣的貪生怕死、見風使舵、專靠溜鬚拍馬而飛黃騰達的“反俠”……金庸幾乎寫盡了“俠”的各種面目,各種變體,各種可能性,實際也就是寫出了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和大千世界的無窮變幻性,每個讀者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或是周圍的他人。金庸並沒有停留於俠的各個側面的展示,在看透了人生百態之後,金庸小說仍然給人以昂揚向上的鼓舞和激勵,給人以正義的尊嚴感。這種“看透之後仍然戰鬥”的精神與孔子和魯迅的精神是一脈相傳的。

再次,作為“小說”,金庸的作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品位。金庸的15部小說,一篇有一篇的形式,決不自我雷同,每部都別開生面。在結構上,有《越女劍》之精巧玲瓏,有《天龍八部》之宏偉絕倫。《越女劍》短短2萬字,包含了歷史、言情、政治、劍仙,包含了國家與個人、復仇與屈辱、真情與美貌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