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在朝中引起了一番震動,雖然當時內閣迫於朱厚照的施壓最終勉強同意頒佈,但是還是引起了官員們的激烈討論。

這些法令最主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對於外國人的種種限制,也正是由於事不關己,內閣才會在猶豫之後透過。

法令中增強了沿海一帶的市舶提舉司的職能,不但只是掌發放船舶出海的公檢、公憑,檢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轄口岸船隻事宜,日後所有外國人進入大明朝都必須進行全面的疾病檢查,取得市舶司下發的證明以後才可以在公共場合行動;

另外市舶司下設立督餉館可對進出口貨物進行抽銀或徵收一定份額的實物稅,作為朝廷的賦稅收入。

同時法令中還對外國人進入大明學習做了十分嚴格的規定,以往有不少的琉球、安南、日本、朝鮮等地的留學生可以直接留在京師自由的學習各種大明的知識。可是朱厚照卻規定,今後除了語言以外,非大明朝的外國人想要學習任何技藝都必須與其師傅一起在當地衙門備案,透過申請以後才可以學習。

尤其是醫、道學、玄學、武技等這些大明獨有的技藝,甚至嚴格到對於每年每個國家的學習人數都做了規定,可謂是嚴苛至極。任何大明人敢私自傳授技藝給外國人,一經發現便是死罪。

甚至朱厚照還規定了日後屬國上貢必須有一個最低金額,上貢物品低於這個金額者不予接見,不屬上貢。朝廷按照上貢物品的折現金額來進行賞賜,單單這一點就引起朝廷上下一陣軒然大波,認為有損大明威嚴。

其他的就是對於社會各個方面的奇特規定,例如他下令所有在戶部登記並且擁有戶貼的人為大明國民,大明國民擁有自有傳承的權利等等。

他還規定擁有各種特殊技藝卻又找不到傳人的人,可以去當地府衙申請儲存技藝,朝廷按照技藝的價值進行評價,並按照評定的價值給與這些人一定的金錢獎勵,同時技藝的評定價值決定這種技藝是留存在當地衙門或上報京師儲存。

凡是由朝廷保管的技藝可由官府安排傳承,每半年公佈一些學習此技藝的條件,所有滿足條件的大明國民在繳納一定的費用以後便可以自由學習。

又比如他下令由翰林院整理一千常用字,並將無功名在身的書生分為五品,傳授軍籍、民籍和匠籍百人學會讀寫這千字者,經過當地裡正舉薦可以由官府頒發五品書生稱號,教會千人者為四品,萬人者為三品,三品以上必須由當地縣丞、十名秀才和在籍國民舉薦,透過者將可以直接入仕。

這種在朱祐樘眼中看來是兒戲的法令,朱厚照居然還煞費苦功的定製出了一番考核的細則,實在是讓朱祐樘和內閣的大臣們哭笑不得。

朱祐樘一直覺得那些匠人都是一些老頑固,將自己的手藝看得十分的重,不但多數是代代手口相傳,還規定了什麼傳子不傳女之類的,有時候找不到傳人,他們寧可讓技藝爛到肚子裡也不願意傳授給他人,又怎麼會有人真的跑來登記。

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這些法令才剛剛頒佈一個月而已,居然真的有不少地方的衙門跑來了一些人登記,其中最有價值的當屬一個快餓死的老頭提供的東西。

那老頭子是個無兒無女的匠籍,江浙地區去年被地震之後他無以為生,只靠當地的一些鄰里看他可憐時常救濟才勉強生存,但是去年那種災難年,每個人的生活都十分困難,即使是救濟他也不可能長久。

在這法令頒佈之後,有人勸他到衙門去試試登記手藝,若能換得點銅錢也是好事。結果發現他居然會造一些十分獨特的船隻,經過當地縣丞上報之後,證實那些船隻都是在史書上記載過非常實用的船形,結果這老頭子就被朱厚照扔到南京的龍江船廠去幫助造船了。

從這件事情上面朱祐樘看出了這法令的價值,大明上下這麼多的人口,匠籍更是不計其數,分佈到各個行業,只要這些人中有一小部分願意將技藝交付給朝廷,那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這還只是一個普通的匠人,若是往後有絕世武者自創了武功卻找不到傳人,又不甘心這門武藝失傳而來登記呢?那時候朝廷豈不是又多了門武技。

想得越深遠朱祐樘的心不由得越發為之震撼,同時對於朱厚照古靈精怪的想法也越發感到驚奇,更加想知道那些看起來如同兒戲甚至讓人覺得古怪萬分的法令背後還有些什麼深意。

特別是他從一份來自廣東的訊息,讓他感覺到了朱厚照的先見之明,讓那些外國人進行身體檢查才能進入天朝果然是十分有必要的。

那封信中說的是廣州府市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