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4部分

慈安太后默然半晌,方始說了句:“打仗也得要有人。”

“人不是沒有。人心不齊!左宗棠要打,李鴻章不肯打;李鴻藻要打,沈桂芬不肯打;老七要打,老六不肯打。”慈禧太后又說,“咱們倆不也是嗎?”

“我沒有主意。”慈安太后又說,“不過,即便打仗,總得要有點兒把握才行。就算有人,就算人心齊了,也得要有錢,北洋買兩條鐵甲船,就得二百萬銀子,怎麼得了?”

提到錢上面,慈禧太后便有一種說不出的困惑,談海防、談邊防,動輒上千萬銀子的事,她也總是聽從軍機的排程,說給多少就是多少。但是,平日說得天花亂墜,一旦有事,又總是困難重重。錢都花得哪裡去了呢?左宗棠西征,一年六七百萬銀子的軍餉,到底也還落個“抬棺木拼老命”的報答,此外就算不清那盤賬了。

她在想:古語說的是“天子富有四海”,而太后則是“以天下養”。當初修園,大小臣工,無不力諫,說話在道理上,不能不聽,其實全不是那回事!要花大家花,要揮霍大家揮霍,無論如何以垂簾的太后來說,總該與眾不同,“與其別人來花,不如我自己來花!”她這樣在想,然而她也還是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對?

為了兩件大事,或者說只是一件大事:是和是戰?慈安太后終於知難而退,不能不請慈禧太后來跟“六爺”及軍機大臣當面商議。

第一件事是為了崇厚定死罪一案,說話的人越來越多,李鴻章、劉坤一這一北一南,領袖疆吏的兩總督,固然早有建議,宜乎赦減,現在則連曾紀澤亦隱然表示,赦免崇厚的罪名,為對俄國有和平了結的誠意的起碼錶示。同時據李鴻章奏報,英國公使威妥瑪及法國新任公使寶海,亦都要求,惟有赦崇厚的罪,方有和平了結的可能。

如果不願和平了結,自然是不惜一戰,但真如慈安太后所說的:打仗要人要錢。要人還可以仔細蒐羅,要錢則非各省盡力不可。但是河南巡撫塗宗瀛和江蘇巡撫吳元炳,都上奏表明,又要京餉,又要協餉,又要籌撥海防經費,實在是勢難兼顧。由此可見,都是跟李鴻章一鼻孔出氣。朝廷如果一定要開仗,連江蘇這樣富庶的地方,都無法額外解款,那麼一旦決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