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上次吐蕃大軍在柏海一帶被不明身份的人偷襲,造成重大的損失,這次吐蕃人吸取了教訓,對糧草牲畜的看管很是嚴密,全軍也比以往更是提高了警惕,棄宗弄贊主帳周圍,有數千人的忠勇之士守衛。吐蕃兵丁管理極其嚴格,人員滲透不進去,沒有情報人員能混進吐蕃大軍中。
以情報發出的日期看,使團出發已經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了,而吐蕃大軍開拔也有半多月的行程了。
情報不能實時接收傳遞,這兩隊人馬具體到哪個位置了,李業詡無從知曉,吐蕃大軍最終的攻擊目標。也是個未知數。
―――――――――
李業詡收到情報後,立即奏報了李世民。
如此重大的情報,二十萬吐蕃大軍有可能對大唐邊境進行攻擊,李世民召叢集臣商議問策。
沒有出乎李業詡的料料之外,朝中對吐蕃人再次派遣使團到長安請婚都是很不屑,要求皇帝李世民拒絕吐蕃人的請婚要求。
“各位愛卿,吐蕃人數十萬人馬往東北方向而來,有可能對我大唐邊境攻擊,有何對策?”見朝臣們意見一致,反對吐蕃人請婚,李世民甚是滿意,再接著問如何應對吐蕃大軍。
“陛下,臣建議,在吐蕃大軍行進過程中,不斷派小股軍士騷擾他們,同時應派遣大軍,趁吐蕃人遠道而來,遭受襲擾,士兵們身體疲憊之時,將其擊潰或者消滅,臣願領兵出征!”李業詡第一個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兵部尚書侯君集馬上跟著站了出來,表示支援李業詡的意見。吐蕃數十萬的大軍往東北方向而來,除有可能攻擊諸羌之地外,更大的可能是我朝的邊境州縣,以武力迫使大唐允婚,這是對大唐的侮辱,也是大唐所不能容忍的,必須對其進行迎頭痛擊。
接著執失思力和契苾何力也站了出來,建議出其不意地攻擊吐蕃大軍,並願領兵出征。
但讓李業詡失望的是,朝中大多大臣們都是反對的。
“陛下,臣反對侯尚書和李少匠之提議,吐蕃人派遣使團到長安來請婚,雖然也有大軍跟進,但臣認為,此只是其一個威嚇手段。吐蕃人遠道而來,士卒疲憊,有我邊軍嚴密的防守,定是無計可施,且今還未知曉吐蕃人的意圖,在敵未有行動前,我方冒然出擊,實在是師出無名,有失我天朝上國的禮儀!”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是侍中魏徵,並只是以李業詡較低的官職軍器監少匠的職務稱之。
“陛下,臣附議,魏侍中此言甚是在理,吐蕃人未對我方實施攻擊,我先派軍出擊。實在是師出無名,且吐蕃大部地方乃高原之地,多高山河谷,人畜生存困難,相比青海,環境惡劣百倍,吐蕃人長期生活在此高寒之地上,比之我方,更適應如此高地,我大軍入此地,未與吐蕃人交戰可能就潰敗,因此,當以邊軍嚴防,即足矣!”司空長孫無忌出列表示同意魏徵的觀點。
接著尚書左僕射房玄齡、尚書右僕射溫彥博也表達了與魏徵、長孫無忌相似的看法,認為吐蕃大軍行進方向示定,且其有使團入朝請婚,此時派大軍攻擊,實在是不妥。
連朝中武將,也對行蹤未定的吐蕃人進行攻擊,持保留意見。理由是吐蕃所居的土地,都是異常高寒之地,相比較青海附近,吐蕃高原不適合人居住。大多地方也不適合放牧戰馬,取之無用。
一些有劍南之地呆過的武將,深知那一帶環境的惡劣,要在高原上與吐蕃人進行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那我方定是處於劣勢的。吐蕃那一片地方,實在是過於陌生。
“陛下,臣建議,我方軍隊做好應戰的準備,嚴密監視吐蕃人的動向,若其對我邊境進行攻擊,我們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將吐蕃大軍殲滅在邊境之地,不必勞師遠征,!”刑部尚書李道宗提議道。
接著又有一些朝臣出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沒有人支援李業詡的觀點。
“朕覺得任城王此議甚可,吐蕃人遠道而來,定是人困馬乏,在探知其具體方位,並對我進行攻擊後,我們再派遣大軍攻擊,爭取一舉將其擊潰,吐蕃人無論是進退之路,都沒有我方來的便捷!”待再沒有朝臣出來奏議後,李世民說了自己的意見,“令各邊州守軍加強防衛,派出斥侯,密切監視周圍的情況,嚴防吐蕃人的攻擊,但不得輕易出戰!特衛全軍在訓練過程中,作好應戰的準備!”
面對朝堂上基本一致的意見,李世民也是如此說,想必皇帝也沒有打算進入吐蕃高原攻擊吐蕃大軍的打算。
朝堂上壓倒性的反對對吐蕃進行先發致人的戰爭,連李世民也不支援,李業詡沒法,無力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