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以改進…”李業詡一邊用手示意,一旁解說道。
現在軍器監的生產和製作還是依照以往的模式生產,像望遠鏡的生產,基本都是一個工匠獨立製作完成。往往一架望遠鏡要好多天才能完成,也使得生產效率很低,不能滿足軍中的要求,至今大唐軍中裝備的望遠鏡數量也不多,其他如手雷,指南針,還有箭弩的生產也是類似。這樣落後的生產技術必須得改進。
“如此說,是挺有道理的,那就由你和軍器監的閻大匠一道試著改進吧,也不要再報於朕了,有什麼需要的。你拿著朕的手令,與戶部及工部商量即可,我們必須要準備大量的火器,以備軍用!”
“是,陛下,!”李業詡大喜,這是進行下一場征伐的訊號,“臣這就去和他們商量!”
“賢侄,不急,朕還想問你一事,!” 李世民並沒讓李業詡退下,而是自己站起了身說道,“近日朕聽坊間在傳著一首詩,頗有氣勢,你看看!”說著走到放置著筆墨的案邊,在輔好的宣紙上揮毫寫下了一首詩。
李世民如此說,李業詡已經皇帝要與自己說什麼了,也只得起身,站在李世民側面看。
轉眼間詩已經寫完,李世民的一首飛白體很有氣勢,讓李業詡敬佩異常,自覺也是望塵莫及。
李世民放了筆,很滿意地看著自己所書的,問李業詡,“賢侄,你看朕這一手字如何?”
“陛下,臣如何敢評價陛下的手書,!”李業詡汗顏,“陛下所書,頗有王右軍風姿,若是放在一起,要臣認,實是難分出來!”
“哈哈,!”李世民得意地笑著,這話正是說到他的心檻上了。
李世民最推崇的書法大家就是王羲之,並廣集王羲之的書跡,加以臨摹。上行下效。李世民此舉也使得初唐各大書家盡取晉人的之風。李業詡還記得歷史上所記載的幾個典故,一是李世民得知《蘭亭集序》在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弟子辨才處,派某大員假扮成文士前去騙取得,自此寶愛終生;再一個是李世民有一次臨王帖,作“戩”字,“戈”腳寫不好,便叫虞世南替他補上,後讓魏徵品評,魏徵看後說“唯‘戩’字‘戈’法逼真”,李世民知自己書藝不精,從此更苦功練帖。
李業詡不知道如今李世民有沒有弄到《蘭亭集序》,他還真怕李世民讓他去偵探偷竊這稀世之物,李業詡從酷愛書法的後世父親那裡也知道,正是李世民把《蘭亭集序》據為已有,李世民去世後,這件曠世書法珍品就不知所蹤。
上面這兩個典故正是後世的父親所講。
“賢侄…賢侄!”
李業詡正想間,卻聽李世民喚他,看著李世民有些惱怒的臉,忙應道,“陛下,臣看你的書法,都入迷了…”又是一句言不由衷的話,不過看李世民臉上都有惱怒了,如此說,這皇帝應該不會介意的。
“哈哈,!”果然,李世民很得意,“朕的書法,與王右軍比之,那是差太多,朕也一直在臨摹的所作,前些日子,有幸得到了王右軍的《蘭亭集序》,朕是愛若至寶,嘿嘿!”
“陛下,能否讓臣也瞧瞧這稀世珍寶?”李業詡一聽李世民已經提到了這件珍品,剛剛一點擔憂李世民派自己去盜取的心思也放了下來,同時也很好奇,想見見這件自唐以後,已經沒有人見過的書法珍寶,連剛剛李世民要他看詩的目的也忘記了。
“待朕臨摹一些時日後,若有機會,下次你入宮,朕與你瞧瞧,!”李世民掩飾不住臉上的喜悅,有些像個得到一個寶貝的小孩一樣得意。
“那就多謝陛下了!”李業詡也很高興,他在想,若這件東西能留存到後世,在什麼拍賣行裡拍賣的話,那得多少錢?恐怕是個天文數字了。
“哎,對了,賢侄,朕還差點忘記了,你看看,這詩寫得如何!”李世民彷彿回過神來,吟念道,“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詩多有氣勢,你評價一下!”說著白了李業詡一眼。
“陛下,臣這些年對詩文並無多少研究,所以也無從評價!”李業詡囁嚅著道。
“臭小子,你還給我裝,!”李世民怒瞪了一眼道,有些想抬腳踹的舉動,“不破樓蘭終不還…如此氣勢,如此詩才,比之當初的《出塞》也不差,你說,放眼如今我大唐朝中,有何人能做出?”
“陛下,臣…”李業詡明白李世民肯定知道事兒,當下也只得承認道,“陛下,這是當日臣與幾位朋友們一道玩著時候所作!”
還能如何,只能承認罷。
李世民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