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聽李靖繼續講道,“吐谷渾在青海東南正對我方佈置了近十萬的作戰兵力,其中庫山一帶,兵力約三萬人;曼頭山近,兵力近兩萬,依託曼頭山和曼頭城而守;牛心堆一線,有兵力三萬餘,扼守拉脊山;樹墩城附近有兵力約兩萬,這幾部依據險峻的山勢而守,易守難攻,其中尤以庫山為甚,所據守的,當為吐谷渾最精銳之兵力。及遠處,大非川一線有兵力和族人約四萬,伏俟城近,有兵力約三萬人!”
正面十多萬精兵,另外幾處相加還有近十萬作戰力量,除了吐谷渾所部的鮮卑部,還有一些党項、羌等僕從部落,吐谷渾看來是全民動員了。
此次李靖所部不過八萬人,加上段志玄和涼州的李大亮所部,也差不多才十一萬人,還是以步兵為主,騎兵只佔不到五成。
吐谷渾人打仗的特點,若打不贏你,撒腿就跑,讓你很難追擊。
情報也顯示,吐谷渾人是做好隨時逃跑的準備!
待通報完軍情,李靖看著本部的這些將領說道,“本帥想先聽聽各位對此戰的看法,如何打為好!”
這是李靖的風格,他在長年征戰中,養成一種習慣,對任何重大軍事決議,從不輕易表態。李靖深諳御將之道,作為一名統帥,如果早早把自己的觀點說了,那麼各部主將們可能就會礙於主帥的面子,不敢表述自己的觀點,或者不敢講出那些與李靖相左的看法。
對每次戰役,李靖都有自己的想法與決定,但他還是希望集思廣益,多聽聽來自屬下的意見。
“大帥,末將以為,我方當以精銳騎兵,出其不意,快速進擊,窮追猛打,殲滅吐谷渾人的有生力量,”作為兩位副帥之一,李道宗第一個站出來發表自己的意見,“我軍此番西征,兵力之巨,實乃近年少見,以期一舉消滅吐谷渾,萬不可停止進軍,自損士氣!”
“大帥,末將有不同看法,”李道宗剛說完,侯君集站了出來,說道:“在此之前,末將也認為應當以精銳騎兵,長驅直入,速殲吐谷渾部兵馬。但現在慕容伏允已做好防備,將軍隊後撤到庫山至曼頭山一帶,憑藉險要地勢據守。他們對這一隊的地形異常熟悉,我方雖然有如此詳細的情報,但吐谷渾人也已經探知我軍的動向,我方戰機已失,在這種情況下,不宜深入作戰…且我方沒有攻城的器械,所以末將以為,應作長遠打算!”
“大帥,末將同意候將軍的看法,”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緊接著站了出來,“末將以為,速遷吐谷渾人的想法固然是好,然吐谷渾在在此處經營多年,對環境非常熟悉,如今又據險死守,攻擊難度異常之大。近段時間以來,末將也曾與吐谷渾人交手過幾手,一接觸,若不敵我,吐谷渾人即快速撤離,我方難以追殲,也怕中其埋伏,我方遠道而來,不知敵情,不熟環境,當不可貿然深入如此荒涼之地,以備不測,所以宜穩紮穩打!”
接著薛萬徹和薛萬均兄弟也站了出來,支援候君集和段志玄所說的,穩步推進,穩紮穩打,鄯州刺史李玄運也持相同觀點。
諸將心中都有相似的想法,如今吐谷渾人佔據險要地方而守,攻擊必定是打硬仗,那傷亡肯定會很大,若我方大量人員傷亡,敵人卻趁機遠逃,那太得不償失了!
“哦,還有人有不同意見嗎?”李靖聽了幾人的發言後,臉上表情並沒多少變化,也沒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問餘下的諸將。
“大帥,末將支援李道宗將軍的建議,我方應以騎兵快速突進,尋機與敵正面交手,殲其有生力量,速戰速決。此定會在吐谷渾人的意料之外,也正是大帥的用兵之道。若屯兵不前,定會損我士氣,我契苾部願作為進攻的前鋒,”說話是剛剛歸唐不久的左領軍將軍契苾何力。
這契苾何力雖然長的粗大威猛,但才不過十五六歲,一口漢話講的倒非常流利,舉止間也頗似漢人。
執思失力也表達了和契苾何力相似的觀點,認為該主動出擊,與吐谷渾人決戰,也願打頭陣。這兩員胡將歸附後,得到李世民的重用,都授以左領軍將軍職,然卻未有軍功,都想借此大戰機會,立下戰功,證明自己的能力,得到李世民和朝中官員的認可。
李道宗再次站出來,說道:“大帥,戰機轉瞬即逝,必須儘快決斷,快速出擊,庫山一線吐谷渾人離我離最近,請大帥允許末將率部先行,攻擊庫山一線之敵軍。”
接著又有一些各部部將站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更多的都傾向於全軍逐步推進,穩紮穩打。
“唔,還有嗎?”李靖聽了還是沒有表現出特別的神色,環顧四周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