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脈動得這樣快的脈衝星,如果單憑肉眼或者僅僅依靠普通的儀器來進行觀察,它的光就似乎是很穩定的。
然而,脈衝星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星呢?一個天體如果會以週期性的間歇發射出能量的話,那麼,在這間歇的時間內,它一定正在發生某種物理現象。例如,它也許是一個正在一會膨脹一會兒收縮的天體,並在每一次收縮時發射出一股能量。或者它也許正繞著自己的軸或圍繞著另一個天體運轉,並且每繞一週,就發射出一股能量。
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是:這種脈動為什麼會進行得這樣快,長的是每4秒鐘脈動一次,短的則是每隔1/30秒就脈動一次。第一,這種脈衝星必定是一個非常熾熱的物體,否則它就不可能發射出這樣大的能量。第二,它必定是一個很小的天體,否則它絕不可能脈動得這樣快。
科學工作者以往所觀測到的最小天體是白矮星。白矮星的質量可以和太陽的質量一樣大(其熾熱程度也可能和太陽差不多或者更大),但它的體積則不會比地球大。既然如此,這樣的白矮星是否可能透過膨脹或收縮或者透過自轉而發出脈衝來呢?會不會是兩顆白矮星在那裡彼此繞著轉動呢?但是,不論天文學家用什麼樣的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他們都無法想象出白矮星為什麼會運動得這樣快。
既然不可能是白矮星,那麼,有沒有可能是更小一點的天體呢?天文學家曾經根據理論作出了一個預測,認為恆星在引力的作用下可能坍縮到非常緻密的程度,以致恆星裡的所有原子核都被擠壓而彼此緊挨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電子和質子將會相互作用而形成中子,結果,這個恆星將會成為一團“中子漿”。這樣的“中子星”的質量可能有太陽那樣大,但直徑卻只有十來公里。
不過,還沒有人探測到中子星;由於中子星是如此之小,所以有些天文學家擔心宇宙間即使有中子星存在,人們也無法探測到它。
可是,這樣小的天體應當會飛快地自轉,因而就會產生這樣的脈衝。這是因為在這樣的天體上可能會出現這樣一些條件,使得其中的電子只能透過該中子星表面的某些點逃逸出來。這樣,當中子星自轉時,電子就會像一個旋轉著的噴頭中噴出的水那樣從其中噴射出來,每旋轉一週,就會朝地球的方向噴射出一些電子,從而產生射電波和可見光。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戈爾德曾經指出,如果情況真是這樣,那麼,中子星將會逐漸失去能量,因此,它的脈動率就應當會逐漸減慢。他的推論經過了檢驗,並發現實際情況確是如此。因此,就目前看來,脈衝星很可能就是天文學家曾經擔心永遠無法探測到的中子星。
第14節
一個原子的直徑,大體上說,約為10…8厘米。在普通的固體和液體中,原子與原子之間靠得很近。實際上是相互接觸的。因此,普通固體和普通液體的密度取決於以下三個因素:一是原子的大小,二是原子在其中的密集程度,三是單個原子的重量。
在普通的固體當中,密度最小的是固態氫,它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0.076克。密度最大的是稀有金屬鋨,它的密度為每立方厘米22.48克。
如果原子是一個不可壓縮的固態小球,那麼鋨應當是所有物質當中密度最大的了。這樣,一立方厘米物質的重量絕不可能超過一公斤,當然就更談不上會有幾噸重了。
但是原子並不是固態的,紐西蘭出生的物理學家盧瑟福早在1909年就曾經證明,原子中的大部分空間是空的。原子的外圍只含有非常輕的電子,原子的99.9%的質量都集中在其中心的原子核內。×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原子核的直徑約為10…13厘米(或者說約為原子本身直徑的1/100,000)。如果一團物質中的原子能被很緊很緊地擠壓到一起,以致其中的電子都被推開,原子核被迫相互接觸,那麼,這團物質的直徑就會縮小到只有原來直徑的1/100,000。
如果我們的地球被壓縮成為一團原子核,其中的所有物質就將被擠壓成一個直徑只有128米的球體。太陽如果也受到這樣的擠壓,它將成為一個直徑只有13.92公里的球體。如果宇宙的全部已知物質都被轉換為相互接觸的原子核,那麼,它們將會成為一個直徑為幾億公里的球體,可以綽綽有餘地納入太陽系的小行星帶中。
恆星中心的熱和壓力能夠破壞原子的結構並使原子核開始擠壓到一起。太陽中心的密度要比鋨原子的密度大得多,但是其中的一個個原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