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中生、郭洪濤、朱瑞、黎玉率領機關先行出發,進入蒙山深處,與吳徵率領的後勤司令部匯合,在那裡舉辦幹部訓練班,創辦《大眾日報》和宣傳文化團體,發展山東根據地的軍工和經濟體系。自己和蔡中帶著警衛一營隨泰安支隊暫時留在徂徠山區,等主席回電。
第三四八章 徂徠之春(二)
羅榮桓率山東局和軍區機關挺進沂蒙山腹地後。劉一民和蔡中率領警衛一營轉移到了徂徠村。
徂徠村雖然地處深山,卻大大有名。
村東南兩公里地,是宋代大學者石介、孫復創辦的書館作書房,金代文壇領袖党懷英在此著有《竹溪集》。不過党懷英此人雖然文學、書法成就極高,官聲也好,做到了金朝翰林學士承旨,但因為他與辛棄疾是同窗,辛棄疾發動起義抵抗侵略者,起義後歸宋,而他卻屈身事仇,兩個人選擇的道路不通,作品中的境界自然也不同。辛棄疾成了南宋代表詞人,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崇高地位,而藝術修養與辛棄疾不相上下、書法作品更勝一籌、官做的更大的党懷英,則很少有人知道。
此時,作書房建築多已坍塌,僅留玉帝閣和和茅草頂的偏房。
作書房南的玲瓏山上,有走神洞,也叫野人洞。此洞洞口在懸崖峭壁上,很隱蔽。洞內有上下兩條道。上層道穿山而過,下層道深部見底。還沒有人走到盡頭過。傳說這裡是太上老君修道的地方,也是唐代王希夷隱居的地方。太上老君的事蹟屬神話,不可考,但王希夷90歲受唐玄宗接見、封為博士的事情,則史有明載。
歷史上,泰安縣抗日民主政府就曾經在走神洞駐紮,村裡的婦委會主任於秀泉挪動著一雙小腳為八路軍站崗放哨、傳遞情報、籌措軍糧,補洗軍衣,給傷員喂湯喂藥,成了沂蒙人民支援子弟兵和抗日政權的一個縮影。
這徂徠村雖然有名,可名氣不能當飯吃。小村子三面環山一面臨河,風景很美。但這個時候的中國人,吃糠咽菜還填不飽肚子,哪裡會有人去欣賞風景。有那功夫還想去挑擔柴到山下大戶人家或大汶口去換點口糧,因為山村不缺風景,缺地缺糧食,村民們一年四季倒有三季是靠山裡的野菜、野果度日的。
在徂徠村,劉一民靜下心來,寫出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問題》。文章分幾部分,第一部分依據繳獲的資料和他後世查閱過的資料,對山東全省的銀行業、工業、手工業、礦山資源、農業、水利、交通等進行了概略分析。第二部分專門論述了建立根據地財稅體系、抓經濟建設對堅持持久抗戰的意義。第三部分是如何隱蔽開發礦產資源,重點是煤炭、鋼鐵、黃金的開採。第四部分是如何建立財稅體系,提出創辦渤海銀行,成立各級稅務機構。第四部分專門論述發展農業生產問題,把興修水利、良種培育、推行一年兩熟、育肥施肥、改進農作工具、植樹造林、擴大蔬菜生產等都進行了詳細論述。第五部分專題論述如何開通商路。
這篇文章,劉一民很用心,一直寫了三天才算脫稿。蔡中看後。拉著劉一民的手直摸,說是也不見手上有老繭,怎麼還懂農業和林業生產呢?
寫完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問題》,劉一民一鼓作氣,又寫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基層政權建設概要》、《如何開展掃盲教育》、《根據地各類學校建設辦法》、《山東抗日根據地縣區武裝建設指導意見》、《民兵是勝利之本》五篇文章,讓蔡中派專人將文稿送交羅榮桓和黎玉,請他們認真研究修改,逐項組織實施。
這六篇文章成了根據地建設的指導性文章,也是山東各根據地培訓幹部的主要教材,後來中央專門轉發各地參考學習。當然,這是後話。
這天晚上,李小帥和黃文虎有點扭扭捏捏地向劉一民報告,說是警衛一連今天晚上要組織徂徠村的鄉親們選舉村長、民兵隊長、婦委會主任,請他去指導。
警衛團這段時間部隊調動比較頻繁,先是張海濤組建東進支隊時抽走了二營和補充營,從編練司令部補充了部分戰士才保證了警衛團三個營的建制。接著王南湖組建魯東南支隊又抽走了警衛三營,幹部抽走的更多。現在警衛團只有兩個營,李小帥和黃文虎已經提拔為警衛一連的連長和指導員了。
劉一民看了看兩個人,知道他們雖然都是老紅軍戰士,但在自己身邊工作,提拔慢了點。也有心看看兩個人的進步情況,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月色融融,春風習習。
在八路軍幹部戰士的組織下,徂徠村的村民們第一次集合起來開會,許多老鄉都感到很新鮮。孩子們更是撒了歡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