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方說了算,日軍分佈於山東各地,正處於掃蕩作戰之中,不是說集中就能很快集中,也不是說向濟南進軍就能那麼順利地進軍,還得看八路軍配合不配合。
這不,在膠東的裝甲集團就遇到了麻煩。鬼子裝甲重兵集團一撤,昆嵛山區的八路軍主力就殺了出來,對日軍實施追擊、側擊,不停地襲擾。最可惡的是八路軍的地方武裝,都從地道里鑽了出來,領著老百姓連夜挖阻擋坦克前進的路壕,破壞交通,搞得裝甲集團必須先把一道道路壕墊起來才能行軍。配合裝甲集團作戰的第七師團簡直成了工兵,為裝甲集團開路。這樣一來,三個戰車師團和第二師團、第七師團的行軍速度就慢了下來,用多田駿的話說,猶如烏龜爬
膠東日軍是這樣,冀魯邊的日軍也是這樣。八路軍第六縱隊突然之間冒了出來,在7月15日夜晚向津浦路出擊,把滄縣境內的鐵路破壞了幾十公里,眼見是要殺向平津地區的。慌得多田駿不敢怠慢,即令桑木崇明的第110師團立即停止在冀魯邊的掃蕩,回防津浦路,拱衛平津地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魯西的八路軍第二縱隊追著向德縣集中的日軍掃蕩魯西部隊的屁股打,氣得多田駿只想暫時不管濟南,集中力量徹底消滅魯西的八路軍。可惜,日軍大本營、中國派遣軍司令部不停地催促多田駿,要他立即奪回濟南。多田駿不得不命令吉住良輔在分兵反擊魯西八路軍的同時,加快向德縣集中速度。
魯南的日軍集中速度也不快。第九師團遠在臨沂地區,近衛第二師團和第十二師團都處於掃蕩作戰中,這一奉命集中,等於是在魯南總撤退,八路軍第五縱隊和魯南軍區部隊、地方武裝、民兵就利用山區優勢,不停地打阻擊、伏擊,、側擊、追擊,遲滯日軍。氣得樋口季一郎哇哇直叫,連續三次給多田駿發報,要求趁八路軍主力在濟南,再一次對魯南發動大規模掃蕩,徹底消滅魯南八路軍。
這本來也是一個圍魏救趙的好辦法,可惜濟南一丟,不存在救趙的問題了,多田駿還是嚴令樋口季一郎嚴格執行命令,迅速集中北上。
連續幾天,多田駿都在調兵遣將。等到他覺得部署停當,各路大軍即將運動到位了,又一個噩耗把他給打懵了:第二十九師團陷入了八路軍的包圍圈
多田駿喃喃自語:好個狠毒的劉一民,他這是在搞連環殺啊。
第一0八0章 哈哈,第二十九師團(上)
臨沂蒙陰新泰,路轉峰迴石怪,一片好風景,七十二崮堪愛。
蒙陰因位於蒙山之陰而得名。縣境內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南部是山,蒙山七十二峰;北部是崮,蒙山七十二崮。
蒙陰自古就有“四塞之固”的稱號,意思是蒙陰四面因山阻隔,對外界的堵塞固若金湯。
蒙山背陰,土厚樹茂,山綠水清,鍾靈毓秀,是天然的森林氧吧;縣境北部多崮地區,土瘠草稀,裸岩堆疊,只能生長耐旱作物,婆娘腚大一點的地方,山民們都扣扣索索地種上豆子、高粱。
南部蒙山之陰的鐘靈毓秀和北部多崮的苦焦,滋養著一代一代蒙陰兒女。秦始皇時修長城、造毛筆的大將蒙恬祖籍就在這裡,沂蒙三聖書聖王羲之、智聖諸葛亮、算聖劉洪中的發明珠算的劉洪也是蒙陰人。
蒙陰人說話剛硬,吐字多發入聲,末尾腔調向下,就象山裡漢子用鐵鎬刨石,字字砸地成坑。外地人初來咋到,對方說話慢一點還能聽懂,如果對方說快了,就會覺得蒙陰話似乎是另外一種語言一樣。比如蒙陰人把“地方”說成“捻兒”,把“看”說成“了”,“很好”說成“相好”,“做”不叫做,而是揍,“做啥哩”就是“揍啥哩”。
蒙陰人稱呼長輩也與別處不同,稱父親為“爺”,稱祖父為“老爺”,稱曾祖父為“老老爺”,稱外公為“姥爺”,外婆為“姥娘”。
一年之中,蒙陰人最注重的是八月十五中秋節和春節這兩個節日,富裕人家殺豬宰羊,窮人也得提著煎餅籃子去出門串親戚。這裡面還有個講究,由於蒙陰北部多崮地區苦焦,既不能種稻子也很少種小麥,吃食以雜糧為主,蒙陰人的主食就是煎餅。小米煎餅、高粱煎餅,不一而足。煎餅夾大蔥,是蒙陰漢子的最愛。吃的時間長了,嘴巴的咬嚼功能強大,蒙陰城裡竟然沒有牙醫。誰家的姑娘如果能攤又薄又香的煎餅,那就是小夥們追求的物件。在蒙陰漢子的眼裡,攤一手又薄又勻不散香的好煎餅比長的漂亮和會做女紅重要的多的多。
民居建築風格也和他鄉不同,住屋多依山而造,背山面水,院門兩扇對開,家居以堂屋為正房,或東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