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西線正和德軍激戰呢,而且德軍明顯佔據優勢,蘇聯經不起德、日兩面夾擊,不到最後一刻都不能放棄避免對日開戰的外交努力!
這只是一個讓阿帕納先科大將鬱悶的事情,其它的不利因素還很多。這遠東地區距離蘇聯腹地路途遙遠,只有一條西伯利亞鐵路溝通交通,那可是9288公里的距離,一旦日軍象《文匯報=軍事論壇》上說的那樣切斷西伯利亞鐵路,整個遠東方面軍的後勤補給線就斷了。
而且,遠東方面軍防線漫長,到處都可能是日軍的突破點,防不勝防。關東軍還好說,他們一定是從中蘇邊界陸路進攻,嚴陣以待就是了。那萬一日本海軍出動呢?符拉迪沃斯託克、堪察加、薩哈林島到處都可能是日軍海軍的攻擊點。真的是防不勝防啊!
想到這些的時候,阿帕納先科大將心裡就有點怨恨自己的決策者,假如日軍佔領中國東北的時候遠東紅軍能夠果斷出擊,將日軍驅逐出東北,哪裡會有今天這樣的被動局面。退一萬步講,假如張鼓峰事件時遠東方面軍能夠按照中國的劉一民說的那樣,揮軍南下,一舉殲滅日軍的朝鮮軍,現在遠東的局勢也要好上許多。
第一一六四章 遠東(續)
遠東方面軍司令員阿帕納先科大將憂慮的還不僅僅是軍事防禦上的問題,還有政治、民族、經濟、地方問題。
作為方面軍司令,阿帕納先科大將看的很清楚,蘇聯之所以大力援華抗戰,就是為了避免兩面作戰,以中國堅持抗戰來牽制日本,使其不能進攻蘇聯,好讓蘇聯騰出手來專心對付德國。這是蘇聯國家戰略問題,是為了蘇聯的生存而採取的策略。這就像蘇聯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是為了打擊英法搞綏靖政策、擊破英法企圖將德國禍水東移的詭計一樣。現在出大問題了,德國竟然打蘇聯了,小日本也要打蘇聯,這豈不是戰略上失敗了麼?
阿帕納先科大將心裡明白,如果小日本真的打遠東紅軍,就麻煩了,因為西線急等遠東紅軍主力增援呢,這一打,拖住了遠東紅軍主力增援西線的腳步,西線就更加危險了。
萬一日軍一大舉進攻,麻煩還不止這些。
蘇聯紅軍真正解放遠東地區還不到20年,原住民並沒有完全融入蘇聯社會主義大家庭。特別是遠東地區俄羅斯民族人口稀少,有大量的中國人、朝鮮人。當年紅軍進軍遠東與白衛軍和日軍作戰時,布柳赫爾元帥就曾經動員組織這些中國人、朝鮮人在敵人後方展開襲擊戰,加快白衛軍滅亡速度、迫使日軍快速撤離。當年,紅軍為了解決遠東物資匱乏問題,同時也是為了以對中貿易、對蘇貿易來迫使日本中止對蘇聯的干涉,曾鼓勵中國內地人到遠東來做生意、做勞工,並且允許他們將收入帶回去一半。這樣一來。僅海參威就有1300餘家中國人的店鋪,而俄羅斯人僅僅只有1100家店鋪,每年從綏芬河到海參威、伯力等地做工的季節工就有二、三十萬人。中蘇貿易的稅收、中國勞工的血汗支撐起了遠東的經濟復甦。紅軍為了鼓勵中國商人,甚至允許他們擁有自己的武裝,唯一的限制就是必須服從紅軍領導。僅僅過了幾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蘇聯的政策就變了,不但沒有幫助中國人打擊侵略者,相反,為了避免招致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加上張學良發動中東路戰役惹惱了蘇聯人,蘇聯把遠東的邊防線看緊了。不讓中國人利用遠東抗日。在遠東境內的中國人的待遇也來了個天翻地覆的變化。特別是武漢會戰結束後,斯大林以為中國很可能亡國。在對蘇聯軍隊大清洗的同時,開始清洗遠東的中國人、朝鮮人,十五萬朝鮮人被遷往中亞,三十萬中國人或被捕槍決,或送往西伯利亞極寒之地服苦役。
如果日軍攻打遠東,那些殘餘的中國人、朝鮮人會幫誰。這個問題值得阿帕納先科大將深思。說不定日軍攻佔一個城市,從監獄裡釋放一批罪犯,就能多一支向蘇聯紅軍復仇的部隊。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日軍攻打遠東紅軍,還會引發領土糾紛。外興安嶺以南、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以東至海的整個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的土地,恐怕就會引起紛爭,說不定還會影響蘇聯和中國的關係。要知道,這些地區都是沙俄透過不平等條約搶來的,蘇聯政府曾兩次申明要還給中國。當然。現在有強大的遠東方面軍駐守,中國又一直處於戰爭中,這些土地已經不必要還給中國了。一旦日蘇開戰,萬一紅軍不得不暫時退出這些地區,恐怕以後再想要回來就難了。除非蘇聯紅軍能夠同時打敗德國和日本。
最大的問題是日軍一旦開始進攻,有可能威脅到烏拉爾以東的工業基地,那是蘇聯戰勝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