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然後再進軍大連和旅順。結果,大膽的左葉進佔金州火車站後突發奇想,置金州城以及城外沿海各防禦要點的日軍於不顧,長驅直入,直接襲佔旅順、大連火車站,固守待援,等候主力抵達後一舉殲敵。
左葉的請示電報得到了劉一民的支援,這才有了左葉率部攻佔旅順、大連火車站並進而誘使日軍旅順守備隊主力出堡壘陣地、被我軍一舉消滅的傳奇。
喪失了關東軍旅順守備隊和海軍陸戰隊主力,旅順軍港就成了擺在二十二旅面前的熟透了的柿子!
關東軍司令部位於偽滿洲國首都新京大同路安民廣場西北側。
新京是日偽的稱呼,老東北人管這裡叫長春。
長春這座城市既古老又年輕。說她古老,是因為“長春”一詞來源於7000年前肅慎語“茶啊衝”,是古肅慎族祭天時的祈福用語,漢譯轉音後成了“長春”。公元前2130年的時候。古肅慎王國在這裡建造第二個都城,以土坯建造城牆和宮殿,城市人口規模大約一千戶,叫喜都。西漢的時候。這裡屬於扶餘國,宗教信仰是道教,城牆和宮殿都以石材建造,人口過萬,城內建有多座二郎神廟,祭奠修建都江堰工程的千秋功臣李冰的次子,稱灌口二郎。唐代,這裡屬安北都護府管轄。主要用作發配文字獄犯人的流放地,中原文人將這裡稱為書山府,著名的“書山有路勤為徑”說的就是當時長春文風鼎盛的情況。到了金代,這裡改名叫寬城子。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災難就是這個時候發生的,當時金國有三大國教,道教、佛教、景教,其中的景教就是基督教,寬城子成了東北亞最大的景教聖地。當蒙元強大後打敗金國的時候。寬城子死戰不降,元軍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篤信藏傳佛教、又惱羞成怒的元軍將領蒙元認為這裡是景教的不詳之地才會久攻不下,遂下令將寬城子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把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將廢墟挖地三尺。夷為平地。直到乾隆時期,這裡才重設驛站。嘉慶五年。設立地方管理機構。嘉慶帝取他老爹乾隆皇帝讚美寬城子的詩句“長白彩虹古喜州,春光無限在寬城”詩句的“長”字和“春”字,賜名長春廳。
長春的第二次崛起源於俄國人源於沙俄1896年攫取中東鐵路築路權。當時,俄國人在這裡建立了俄國人居住區。等到日俄戰爭後,日本人取代了俄國的權益,將旅順至大連的中東鐵路改名南滿鐵路,要求中國政府承認南滿鐵路沿線原俄方根據《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獲取“保護鐵路必須之地”的權利轉移至日本,並將其改名為“滿鐵附屬地”。隨後,日本以每坪(3。3平方米)10錢(0。1日元)的價格,在長春的頭道溝地區購買了1528085坪土地,命名為“滿鐵長春附屬地”,並展開市政建設。隨後,日本人又從俄國手中買下了二道溝地區552公頃的俄國鐵路附屬地,將其與滿鐵附屬地合併,儼然一個沒有租界之名的新租界。
九一八事變前,關東軍司令部先後設在旅順、大連。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二天,關東軍司令部就從大連北上,遷往瀋陽。等關東軍策劃成立滿洲國後,偽滿洲國定都長春,改長春為新京,設立新京特別市,直屬偽滿國務院。在關東軍支援下,偽滿開始了《大新京都市計劃》建設,關東軍司令部也遷到了長春。
這個時候,長春已經成了偽滿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城市面積超過80平方公里,人口也遠遠超過了《大新京都市計劃》中預期的50萬人,接近一百萬,設敷島、寬城、長春、和順、順天、東光、西陽、安民、大同、東榮10個市街區和合隆、大屯、南河東、北河東、雙德、淨月6個農村區。滿、漢、蒙古、回和朝鮮等民族分割槽居住,加上日本人,長春確實是北方唯一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城市。日偽大吹法螺,說什麼《大新京都市計劃》實施後,長春已經成了亞洲第一大都市,是東方小瑞士。
雖然日偽是在恬不知恥的吹噓,但是長春的市政建設確實搞的很好,是按照行政中心、城市中心、文教中心、社交中心幾個功能區域進行建設的。市內幹道網採用放射狀、環狀與方格狀結合的多心形式,道路按不同功能分為主幹道、次幹道和輔道。幹道由綠化帶分割為汽車道、公共汽車道、馬車及腳踏車道,兩旁為人行道。主要口都設定有廣場。鐵路在市內採取地下通行,主要街道的照明和電訊線路採用地下管線。日偽甚至設想建設長春的衛星城。
最值得稱道的是,長春的綠化。道路綠化帶結合城市公園,使得長春人均綠地面積達到了2272平方米,超過華盛頓一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