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肯尼迪
作者:'美' 西奧多·索倫森
男主角: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
內容簡介:
美國總統(1961~1963)。生於1917年5月29日,卒於1963年11月22日。畢業於哈佛大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指揮的魚雷艇被日本海軍擊沉,身受重傷,逃上敵後荒島,後來率領士兵歸隊。
29歲競選眾議員獲勝,連任3屆(1947~1953)。在國會里,他對內重視社會救濟和平民福利,對外反對共產主義,支援冷戰。對於杜魯門一度壓蔣介石與中共聯合的政策表示不滿。
1953年他進入參議院,正值麥卡錫反共運動盛行之時,大批聯邦公務人員以同情共產黨的罪名遭到清洗,肯尼迪對此並無異議。1956年寫成《勇敢者傳略》一書出版,獲得普利策獎。
50年代後期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委員;力主擴大援助非洲和新獨立國家。他的政治觀點逐漸左移,在民主黨內的聲望也逐步提高。
1958年連任參議員,1960年1月宣佈競選總統,以微弱多數擊敗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松,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也是第一位信奉天主教的總統。
他執政1037天,任職開始就遇到美國入侵古巴遭受慘敗的事件。1961年6月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談,以強硬態度對待蘇聯要與東德單獨簽訂和約的威脅。1962年10月發現蘇聯在古巴設定導彈,他下令對古巴施行封鎖,迫使蘇聯撤出導彈裝置。
10個月後,美、蘇、英禁止核試驗條約簽字。肯尼迪組織拉丁美洲爭取進步同盟與和平隊。他提出的大量削減所得稅的立法以及擴大人權的立法,卻推遲到他死後才得以透過。1963年11月,在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
正文
譯者的話
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1917…1963)是美國第三十五屆總統。本書著重敘述肯尼迪在執政期間推行其國際國內政策的政治生活。
1961年1月肯尼迪上臺時,美國正面臨著生產過剩和金融危機的嚴重局面;在國際上,美國的實力地位也遭到了嚴重的挑戰。肯尼迪以“新邊疆”開拓者的姿態進入白宮,煞費苦心地力挽頹勢,最後在錯綜複雜的鬥爭中遇刺身亡。在他執政的一千天裡,他大力改組白宮,擴大總統權力,並重用一批學者、教授、“智囊人物”,協助他制訂新的美國全球總戰略和重要的內外政策。他大幅度增加軍費預算,以確保美國在核軍備、空間競賽和非核武器方面的對蘇全面優勢;在1962年10月舉世矚目的古巴導彈危機中,他又頂回了赫魯曉夫的恫嚇訛詐,在這場蘇美軍事對抗中佔了上風。在國內,他以強硬的手腕壓住了美國大公司的鋼鐵漲價,實行赤字預算和減稅等財政措施,使美國經濟一度出現了較明顯的回升。他執政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他的戰略策略思想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卻有著重要的影響。
本書作者西奧多·索倫森先後當過肯尼迪的參議員助理(1953…1961)和總統特別顧問(1961…1963),追隨肯尼迪左右達十一年之久,是肯尼迪的頭號親信兼捉刀人,曾參與美國政府的重大決策,掌握許多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但作者在書中不少地方吹捧肯尼迪,對有些問題的敘述也不符事實,例如汙衊中國侵略印度等等,希讀者閱讀時注意。儘管如此,本書對於研究美國的現代歷史和政治生活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反映肯尼迪的個人風格和制訂政策的考慮方面也頗具特色。
原書共有二十五章,由於篇幅較大,我們摘譯了其中的二十二章,譯文經葉治同志統校。在翻譯時還刪去了一些比較瑣碎的細節,如有錯誤不當之處,請讀者指正。
198O年8月
序言
在渾濁的波托馬克河對岸,一片蒼翠而平坦的山坡從林肯紀念碑迤邐升向羅伯特·E·李①的故居。人們在晴朗的秋天,從這座山的半山腰可以看到華盛頓的大部分莊嚴氣象。三座大理石塑像和紀念碑②——為紀念那些在其總統任期內把政治機構締造成為一個代表權力和仁愛的工具的人而樹立的——使衷心感激的國民想起,在國家受到最嚴峻考驗的時刻,他們卻有幸擁有幾位最偉大的領袖。遠處,國會大廈的圓屋頂覆蓋著一個智慧與愚蠢、總統的抱負與敵意的對抗、種種政治理想與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識較量的場所。右邊矗立著迷宮似的五角大樓,它在總統的統率下指揮著關係到我們安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