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14部分

方的經典船型,達到了木製風帆船的巔峰,怎麼可能是還處於漿帆並用時代的歐洲人可以比擬的呢?

大漢海船之所以能夠在海峽中段的亂流中保持穩定,於狹窄的海峽航道內艦隊陣列井井有序,和它極其高明的操縱性息息相關,而控制船行進方向的最重要的部件就非船舵莫屬了。

在這方面,華夏的老祖宗把人類其他古文明的競爭對手遠遠的拋在了身後。因為中國人是船舵的發明者;全世界最早的船舵(原始的艄形舵)是在洞庭湖區澧陽平原距今七千年的城頭山遺址中發現的。

其後很長時間,中華兒女保持了領先地位,大漢海軍的軍艦就裝備著宋代領先世界的又一項成就——平衡舵。

歐洲海軍使用的老式舵,負責轉舵的軸位於舵面的一端,類似頭朝下柄朝上豎起來的菜刀,轉舵時由舵軸帶動舵面,就像用手握住菜刀柄在水裡旋轉刀身那樣要抵受水流衝擊之力,故而舵軸受力極大,舵面就不能做得太大以免舵軸斷裂,要知道這個時代還沒有不鏽鋼軸承啊,木頭的軸能帶動多大點舵面?

這樣的舵,因為轉舵力矩極大,所以操縱很費力,特別是大型海船,幾個膀大腰圓的水手站舵盤邊上,船長嘴裡一個“左滿舵”挺瀟灑的,負責轉舵的水手就得拿出吃奶的力氣,汗珠摔八瓣沒人管。

舵面不敢做太大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大大的船,小小的舵,你是左滿舵了,可船身龐大的慣性還朝右邊去呢,老半天才能抵消掉角速度,也就是說轉彎半徑大,笨重,不靈活。

宋代航海科學的結晶,平衡舵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它的舵軸不是安在舵面一端,而是靠中間的位置,就好像菜刀柄安在刀片的中間位置,同樣是放水裡轉動,力矩減小了不少,受力就小得多。

這樣,不僅舵操縱起來更靈活省力,舵面也可以適當做大一些,船大舵也大,船轉彎就容易,靈活機動進退自如,同樣大的港灣二十艘拜占庭軍船撞成一堆兒了,二十艘大漢軍艦卻能井井有條。

楚風把這些解說分明,又道:“潛伏在船底下,默默無聞的船舵是創造奇蹟的第一大功臣……”

“那麼誰是第二大功臣呢?”努爾嫚水汪汪的大眼睛忽閃忽閃,活脫脫的好奇寶寶。

楚風笑著揉了揉她肉嘟嘟的臉蛋:“那當然是船帆囉。”

這個時代,歐洲人開始使用三角拉丁帆,這種帆是他們從阿拉伯人手裡學來的,但在十三世紀末還是作為輔助動力,地中海地區的大型雙層槳帆船,也只設前後桅杆。掛兩面帆,有風借力,無風或風向不好就划槳。

晚唐,中國船就“能使八面風”,也就是利用相當先進而複雜的帆索系,做到任何方向來風都能利用,即便逆風情況下只要航線與風向有很小的夾角也能前進,就算最難堪的不偏不倚的當頭逆風,也能用之字法保持與風向的夾角,繼續借風力前進,大型海船更是使用繁複的帆索系來提供豐沛的動力,以做臨安-卡利海特、泉州-霍爾木茲這樣的遠洋航行。

是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潛伏著逆流,可當大漢帝國驅逐艦的四根桅杆都升起巨大的方帆時,和煦的南風就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像是有一隻無形之手推著艦隊劈波斬浪!

距離近了,海上君王號高大的船身使它的官艙對前方一覽無餘,楚風用望遠鏡仔細觀察對方的船隻之後,哂笑著放下了望遠鏡。

總有人說華夏是內陸民族,西方是海洋民族,甚而引伸到落後與先進、狹隘與開闊什麼什麼的,在楚風看來這就是不折不扣的笑話,歐洲人在地中海這個三大洲環抱的洗腳盆裡猴子稱霸王的年代,咱們華夏先祖早就在廣闊的南洋和印度洋來去自如了,陸上我們幅員廣大,海上我們也曾輝煌無比!

至於希臘火嘛,楚風從截獲的拜占庭軍艦上繳獲了完整的裝置,早已做到了知己知彼,如果熟悉大漢海軍船型的人。一定會發現驅逐艦隊排在前面的好幾艘軍艦,船首甲板上多了幾個艙室……

~~~

熱那亞海軍提督格瑞斯瓦德脖子上已經沒有駕著鋒利的羅馬戰劍了,從大漢海軍展現出異乎尋常的機動力,堪稱神奇的通行博斯普魯斯海峽開始,熱那亞人沒有逃走的必要了。

安娜。帕列奧麗娜美豔絕倫的臉龐寫滿了喜悅:“看來,大漢皇帝又一次創造了奇蹟!”

提督是位嚴肅的老軍人,他緊緊閉上了嘴巴,大漢艦隊表現出來的無論航速還是操縱性都超出了既有的認知範疇——至少歐洲和阿拉伯從來沒有這麼大的船能如此靈活,所以他沒有反駁,而是保持了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