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2部分

軍,那些傻頭傻腦的蠻族也特別願意滿足他,總是吶喊著衝上來,於是被排槍齊射無情的轟殺至渣。

正在得意處,無意中抬頭一看,最初並駕齊驅的血戰淮揚連已經連續擊破蒙古軍的幾重防線。跑前面幾百米去了。

用望遠鏡仔細觀察,發現了熟悉的身影:第一軍偵察參謀杜元華。

杜元華指揮士兵們以班為單位用排槍封鎖敵人,一旦露頭就同時開槍把他射成馬蜂窩,掩護投擲手前進,要是敵人一直縮在山石後面,或者山體背陰面,就讓他們見識見識手榴彈的威力,與此同時還有另外的幾個班作為左右翼的掩護,防備敵人的突擊……

原來如此!李世貴有樣學樣,很快應付蒙古武士就變得輕鬆加愉快了,攻堅英雄連的進展快了許多。

漢軍長期以來無論訓練還是實戰,都主要是平原地區正面決戰,這也是十三世紀戰爭形式的主流。

忽必烈要玩非主流,一開始還能令漢軍在不熟悉的前提下產生些許失誤,但只要逐漸適應了作戰方式,憑藉火力優勢漢軍很快就扳回了局面。

不過隨著蒙古軍且戰且退,山地海拔的逐漸升高,位於步兵兩翼的漢軍騎兵,行動就越來越困難:

不同於敵人裝備的蒙古馬耐寒耐粗飼耐高海拔,漢軍的阿拉伯馬身高腿長爆發力強,卻是在海平原以上兩百米內生長繁育的,不適應高海拔,它們呼吸著越來越稀薄的空氣,於激烈的戰鬥中體力大幅度下降,不停的打著響鼻,嘴角吐出白泡子。

山坡臺地上,羊毛大纛之下,忽必烈笑了,他要等的就是此刻!

大不里士城牆上,楚風的瞳孔猛的一縮,朝羊毛大纛抬眼看去,兩位世界征服者的目光在空中無意中相撞,綻起一長串的火花。

第655章 騎戰

大不里士城東北的沙巴蘭山之巔。海拔高度達到了四千八百米,乃是高加索山脈南緣之主峰,山勢巍峨直入雲霄。

大漢與蒙古交兵的主戰場便在沙巴蘭山腳下的緩坡臺地,雖是緩坡,可大不里士城海拔就有千餘米,隨著蒙古軍節節敗退、漢軍步步進逼,主戰場的海拔高度也就逐步上移到了一千五百米左右。

這個高度說高不算高,和珠穆朗瑪峰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說低也絕對不低了,泰山玉皇頂的海拔也就一千五百多米。

低海拔地區生活的人類,大約會在二千五百到四千米的高度出現高原反應,嚴重的會危及生命,現在漢軍作戰的高度離出現高原反應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將士們也就是覺得戰鬥中體力比平時下降得快,劇烈運動之後略有心慌氣短罷了——只要沒有心臟病、沒有血管瘤,是不會出什麼問題的。

可騎兵所乘的戰馬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漢軍使用的阿拉伯馬有身高腿長、血熱速度快的優點,但它產自低海拔地區,對高海拔極不適應,在這方面可遠遠趕不上行走茶馬古道雲貴高原的川滇馬、青藏高原的藏馬、以及蒙古高原上的蒙古馬。

騎兵的體重加上鞍韉、盔甲、騎槍、戰刀等裝備,全重超過兩百斤,本已吃力的戰馬還要在大負載的情況下來回賓士。情況就變得非常不妙了。

於是第一軍、金剛軍負責遮護兩翼的騎兵們發現,胯下的戰馬呼哧呼哧打著響鼻,不斷掀動的嘴唇吐出黏稠的白泡子,阿拉伯馬尖削的小耳朵煩躁不安的轉來轉去,大而靈動的眼睛裡佈滿了血絲……

偏在此時,蒙古軍中牛角號嗚嘟嗚嘟連續響了幾聲,許多精銳武士斜刺裡殺出,騷擾漢軍兩翼。

漢軍步騎炮配合的方略,就是以炮兵施展遠端打擊,步兵作為中堅主力,而騎兵則需要掩護前兩者的側翼,避免敵騎突入步兵陣中。

所以發現蒙古軍實施中央死守兩翼襲擾的戰術,漢軍騎兵也就針鋒相對的頂了上去人人平端著騎槍,騎兵們組成一長排一長排的陣列,每兩道陣列之間相隔二十步的距離。

衝鋒的蒙古軍抵達五百米距離,騎兵營配屬的牽引式三斤炮就給了他們迎頭痛擊,霰彈的威力很是讓敵人頭疼,經典的鑿穿陣型那鋒利的矛頭也被削平了些許,從尖銳變得圓鈍。

蒙古軍頂著霰彈的殺傷進抵三百米,漢軍騎兵第一排平端的騎槍開火了,就像一長串鞭炮在兩三秒鐘內迅速炸響,密集的槍聲互相交迭,音波在空氣中碰撞激盪,以致於足夠遠處大馬士革城頭的人們聽來,就是嗡的一聲大響。

而槍口綻放的火焰,和緊接著噴出的硝煙,就像一片白色的煙霧中突然迸發了連片的火海。又如同仲夏夜銀河群星的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