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隊,都從沒有和漢軍交手的經歷,倒是他們之間互相砍殺,早已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忽必烈利用這一點,令實力相當的兩軍互相監押。本來,鐵穆耳也許並非什麼忠臣孝子,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隋煬帝逼父讓位的事情他也不是做不出來,但他既然得到了皇太孫名分,就必然和想問鼎蒙古大汗寶座的海都死磕。以目前自己最能靠得住、至少得到皇太孫名號之後必須幫著爺爺死磕海都的鐵穆耳和阿術,來制約最大的威脅海都,這就是忽必烈一代梟雄的帝王之道。
忽必烈能利用兩邊的矛盾,甚至把自己的孫子當作天下大勢棋盤上的棋子,楚風也必然利用這個矛盾。
在戰前戰略佈局關於上駟、中駟、下駟的選擇中,楚風並不是以兵力多寡、戰力高低作為對方實力的判斷,而是以能否精誠團結為判斷標準:
遼東方面,伊兒汗和金帳汗雖然面和心不和,互相之間磕磕絆絆,但終歸合作多過矛盾,並且都是從遙遠的四大汗國回到中原作戰,面對陌生的環境、共同的敵人,兩軍之間難免會產生同仇敵愾之心,必然能做到比較緊密的團結。
燕雲之北,忽必烈攻入漢地的心情最為急迫,可以想見這位蒙古大汗幾乎迫不及待的想要奪回他的汗八里,而與之配合的漠北諸王。諸如弘吉剌、巴鄰、主兒乞等部族,都是那顏武士眾多的大部族,兀魯斯分配製度下的寵兒,可算得上蒙古帝國對外征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