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風看到這裡的時候不禁莞爾一笑,傳統儒生固然有許許多多毛病,可他們推廣華夏文明的熱情實在不可小看,“用夏變夷”是儒家終極理想之一。
那麼,西方殖民者可以派出傳教士手捧聖經去教化那些土人“馴服、善從,別人打了你的右臉。就把左臉也送上”,大漢帝國何嘗不能用儒生的嘴告訴土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大漢帝國在新大陸的殖民地還只在幼年期,但只要有了華夏兒女,文明的火光就會從星星之火變成燎原之勢。
無論農業、牧業、採礦、工業、運輸,只要有利可圖,自然有人不遠萬里踏上那片新興的土地,就連沿海城市的說書先生都知道去新大陸生意很好,那些離鄉寂寞的茶客很捨得打賞呢!
楚風親手在灑下了新大陸灑下了華夏文明的種子,這種子已破土而出,舒展莖葉,長成了小小的樹苗,假以時日,它終會變成參天大樹,以華夏之魂,紮根新大陸沃土。
國內,以趙筠為首,王大海、張廣甫等從龍之士為體,劉黼、陸秀夫等故宋舊臣為用,組成的朝堂格局異常穩固,鄧光薦等思想僵化的故宋遺老早已徹底清除,蒙元時代的漢奸則要麼被誅滅,要麼明智的選擇了和新朝合作。
上層政權非常牢固穩定,雖然不少事情出於小集團利益和新舊思想的原因存在衝突,但絕對沒有明顯的裂痕。
帝統之外是道統,掌握輿論權利計程車子,準確的說是儒家士大夫是道統的傳人,他們對社會安定起著異乎尋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時候決定著王朝的生死存亡、氣運消長。劉邦見商山四皓立於太子身後便打消廢立之心,王莽得儒生盛讚便有篡位之意,陳勝吳廣得不到士大夫支援只能是草寇,秦始皇焚書坑儒被罵了兩千年……
楚風是儒學大宗師,有文天祥陳宜中這兩位故宋時代就身任相職,一位丹心照汗青,一位太學六君子,都是儒門第一流宗師級別的人物力挺,加上皇權本身的威力,他新儒學的道統地位、本人的儒學宗師地位可謂穩如泰山。
這是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掌握道統,整整一千五百年以來,帝統和道統頭一次集於一身,前所未有。
孔夫子雖然萬世敬仰,在世時最大也只做過諸侯國的宰相,還很快把官兒丟了,東奔西走顛沛流離,嗟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秦始皇千古一帝,生前既有殘暴之名,死後亦有無道之毀,弄得車同軌書同文,鯨吞六國一統華夏,北逐匈奴南拓嶺南的豐功偉績被人華麗麗的無視……
如果這二位知道楚風能將道統和帝統集於一身。只怕也會羨慕直瞪眼吧!
事實上非只於此,歷代皇朝並不反對貴戚經商,皇帝本人也常利用太監插手商業,但他們全都是利用權力聚斂財富,脫不了搜刮民脂民膏的嫌疑,所謂“半匹紅綃一丈綾羅,掛向牛頭充炭值”,根本就不是商業模式,而是另一種形式的稅收,或者乾脆說搶劫。
而楚風手中握著實打實的經濟體,他不但是東印度公司的最大股東。還透過合股方式插手紡織業、鋼鐵業和金銀採掘,並且他本人就是這些行業的先行者,譬如佐渡島金銀礦的採掘,楚風不要就白白便宜了日本幕府,要說搶他是從日本人手裡搶的,非但不在國內與民爭利,還向大漢公民提供海外就業機會,完全是不同於歷代皇朝的經商模式。
透過經營活動,楚風手裡有接近大漢歲入一半的私人收入,並且是關乎國計民生的經濟部門,他甚至可以不透過徵稅,花自己的錢就能建立一支規模相當龐大的軍隊,也就是說,帝國朝廷對地方的依賴度前所未有的低,中央集權程度前所未有的高。
這一點連楚風自己都很納悶,帝統、道統和經濟,後兩者是歷代皇帝夢寐以求,卻從來沒有真正掌握的,現在都被他握於手中,這樣說來,從本質上他是位遠超秦始皇的**者。
可事實如何呢?諫議院的設立,上應夏商周三代採風官訪問民間,“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的傳統,下合唐宋御史臺言官風聞言事之制度,對官僚集團和皇權的制約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楚風並不介意把自己手中的權力分一點兒出去,他似乎有著異常強大的自信。
民生方面,因為接二連三的捷報使商業信心恢復,和迅速從戰亂轉為安定導致的繁榮,大漢帝國境內的農工商各方面都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
所謂治亂興替,每一個輝煌的盛世之後緊接著就是人相食的亂世,每一個亂世的結束,又必然迎來盛世的歡歌,大漢帝國能不能跳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