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馬,物類猶同,豈若延齡掩有為無,指無為有。”又曰:“延齡兇妄,流佈寰區,上自公卿近臣,下逮輿臺賤品,喧喧談議,億萬為徒,能以上言,其人有幾!臣以卑鄙,任當臺衡,情激於衷,雖欲罷而不能自默也。”書奏,上不悅,待延齡益厚。
十二月,王虔休乘冰合度壕,急攻洺州。元誼出兵擊之,虔休不勝而返,日暮冰解,士卒死者太半。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陸贄以上知待之厚,事有不可,常力爭之。所親或規其太銳,贄曰:“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他無所恤。”裴延齡日短贄於上。趙憬之入相也,贄實引之,既而有憾於贄,密以贄所譏彈延齡事告延齡,故延齡益得以為計,上由是信延齡而不直贄。贄與憬約至上前極論延齡奸邪,上怒形於色,憬默而無言。壬戌,贄罷為太子賓客。
初,勃海文王欽茂卒,子宏臨早死,族弟元義立。元義猜虐,國人殺之,立宏臨之子華嶼,是為成王,改元中興。華嶼卒,復立欽茂少子嵩鄰,是為康王,改元正歷。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一年(乙亥,公元七九五年)
春,二月,乙巳,冊拜嵩鄰為忽汗州都督、勃海王。
陸贄既罷相,裴延齡因譖京兆尹李充、衛尉卿張滂、前司農卿李釒舌黨於贄。會早,延齡奏言:“贄等失勢怨望,言於眾曰,‘天下旱,百姓且流亡,度支多欠諸軍芻糧,軍中人馬無所食,其事奈何!’以動搖眾心,其意非止欲中傷臣而已。”後數日,上獵苑中,適有神策軍士訴雲:“度支不給馬芻。”上意延齡言為信,遽還宮。夏,四月,壬戌,貶贄為忠州別駕,充為涪州長史,滂為汀州長史,釒舌為邵州長史。
初,陽城自處士徵為諫議大夫,拜官不辭。未至京師,人皆想望風采,曰:“城必諫諍,死職下。”及至,諸諫官紛紛言事細碎,天子益厭苦之。而城方與二弟及客日夜痛飲,人莫能窺其際,皆以為虛得名耳。前進士河南韓愈作《爭臣論》以譏之,城亦不以屑意。有欲造城而問者,城揣知其意,輒強與酒。客或時先醉僕席上,城或時先醉臥客懷中,不能聽客語。及陸贄等坐貶,上怒未解,中外惴恐,以為罪且不測,無敢救者。城聞而起曰:“不可令天子信用奸臣,殺無罪人。”即帥拾遺王仲舒、歸登、右補闕熊執易、崔邠等守延英門,上疏論延齡奸佞,贄等無罪。上大怒,欲加城等罪。太子為之營救,上意乃解,令宰相諭遣之。於是金吾將軍張萬福聞諫官伏閣諫,趨往至延英門,大言賀曰:“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遂遍拜城與仲舒等,已而連呼“太平萬歲!太平萬歲!”萬福,武人,年八十餘,自此名重天下。登,崇敬之子也。時朝夕相延齡,陽城曰:“脫以延齡為相,城當取白麻壞之,慟哭於庭。”有李繁者,泌之子也,城盡疏延齡過惡,欲密論之,以繁故人子,使之繕寫,繁徑以告延齡。延齡先詣上,一一自解。疏入,上以為妄,不之省。
丙寅,幽州奏破奚王啜利等六萬餘眾。
回鶻奉誠可汗卒,無子,國人立其相骨咄祿為可汗。骨咄祿本姓⻊夾跌氏,辯慧有勇略,自天親時典兵馬用事,大臣諸酋長皆畏服之。既為可汗,冒姓藥葛羅氏,遣使來告喪。自天親可汗以上子孫幼稚者,皆內之闕庭。
五月,丁丑,以宣武留後李萬榮、昭義左司馬領留後王虔休皆為節度使。
甲申,河東節度使李自良薨。戊子,監軍王定遠奏請以行軍司馬李說為留後。說,神通之五世孫也。
庚寅,遣秘書監張薦冊拜回鶻可汗骨咄祿為騰裡邏羽錄沒密施合胡祿毘伽懷信可汗。
癸巳,以李說為河東留後,知府事。說深德王定遠,請鑄監軍印,從之。監軍有印自定遠始。
秋,七月,丙寅朔,陽城改國子司業,坐言裴延齡故也。
王定遠自恃有功於李說,專河東軍政,易置諸將。說不能盡從,由是有隙。定遠以私怒拉殺大將彭令茵,埋馬矢中,將士皆憤怒。說奏其狀,定遠聞之,直詣說,拔刀刺之。說走免。定遠召諸將,以箱貯敕及告身二十餘通,示之曰:“有敕,令說詣京師,以行軍司馬李景略為留後,諸君皆遷官。”眾皆拜。大將馬良輔竊視箱中,皆定遠告身及所受敕也,乃麾眾曰:“敕告皆偽,不可受也。”定遠走登乾陽樓,呼其麾下,莫應,逾城而墜,為枯木卉所傷而死。
八月,辛亥,司徒兼侍中北平莊武王馬燧薨。
閏月,戊辰,元誼以洺州詐降。王虔休遣裨將將二千人入城,誼皆殺之。
九月,丁巳,加韋皋雲南安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