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王求禮,一向恪盡職守,他上了一本,奏請將大方丈薛懷義去勢之後,不允許他出入宮中女人住的宮院,以保“宮女的貞節”。
武后閱完奏本,大笑起來。她覺得所奏太荒唐,仍以絕頂聰明態度處之,置之不理。
第二十六章 徐敬業起兵與“討武氏檄”
這幾個月來,廢卻一個幼主,接連幽禁一個新君,以及其他一件一件的事情,有識之士看得心驚膽戰,弄得夢魂不安。“光宅”的年號也被淫行狂暴汙穢透了。老百姓口雖不言,心中卻不能不想:這位穢亂春宮的武后,太宗之宮女,高宗之後,子女的母親與兇手。各處風言風語,人人心存疑問。百姓心念當年的太宗皇帝,同情兩位被囚禁的幼主,他們是太宗皇帝的孫子。武后最好不要邁進李家的宗廟一步。
在聰明人看來,最危險之舉莫過於提升武氏子侄,莫過於在洛陽興建武氏宗廟,與當年武后不重用皇后內親的主張恰恰相反。現在武后把子侄們都官封要職,身居顯位。因為武后有三個叔伯,如今有十四個內侄,其中以武承嗣、武懿宗、武攸寧最露頭角。武承嗣野心最大,也最活躍,不學無術,純系勢利小人,專一倚強凌弱,陰謀險詐,無一刻安靜,是一個真正的小政客,五月被任為門下省侍中。但是才不勝任,武后雖親,也不能任用,在任不足一月即去職。承嗣為武后之父的長孫,今後在朝不斷官居顯位。武姓子侄們突然一躍而起,而唐室王公則星散凋零,或遭貶謫,或權位遭受褫奪。老百姓的批評是,那個方丈小寶拍武后,武承嗣與武三思拍大方丈,而諸大臣則拍武氏兄弟。其他武氏兄弟或官居大將軍,或為一衙門的首長。
武后荒淫放蕩,摧殘唐室宗族。但唐室宗族卻也人數眾多。高宗及太宗有弟兄十幾人,現在都在五十幾歲至七十歲之間,人人都有兒孫。居王位者至少有三十餘人。但是由於武后獨握大權,朝廷真正的勢力已經盡入武氏兄弟之手。武氏兄弟,在教育、品格、儀表上都比不上唐室宗族。武氏兄弟都是專橫粗暴,朝廷要職如兩都的將軍,羽林軍將軍,都在武氏兄弟手中,這樣唐室就自內而亡了。
武后代子執政,合理合法。太宗的一些兄弟都是些溫文長者,深為百姓敬愛。其中以韓王元嘉,霍王元軌,魯王靈夔最為知名。武后都封他們為高官,為朝廷點綴,卻無實權。武承嗣要把這些長者罷黜,遷往外省,遂與中書令裴炎正相沖突。但在裴炎去職以前,這些唐室長者都安然在位。但是他們無權無兵,又有何用?
最引公眾注目的倒是武承嗣奏請在洛陽為武家立宗廟。這顯然是為武家開國立朝的意思。因為武家在長安已然有了宗廟,在東都洛陽按照唐室宗廟的規模,建築武氏的家廟,當然是反叛的行為。武家祖先都已封有爵位,現在又將五代祖先都追封為王。
現在謠言繁興,百姓寢食不安。武后顯然正謀推翻唐室。百姓念念不忘太宗,一定得有人起來中興大唐天下。兩位少主在幽禁之中,無能為力。唐室其他王公子弟,眼看當時情形,心中惴惴不安。武后已經太荒淫專橫,心中覺得不會有人起而造反,如果真有,也不難予以敉平。
現在是該一群儒生揭竿而起了。
徐敬業為英國公李勣之孫,李勣當年曾親奉璽綬,進武宸妃為皇后,現在徐敬業起兵聲討武后了。有六七個儒生和幾個被武后罷黜的官員相聚於揚州。大家以為武后倒行逆施,荒淫橫暴,國人必有同感。於是用計控制住揚州駐軍,偽稱先父章懷太子賢在成都時並未遇害,現在實在軍中,如今起兵聲討武后。主張正大,正順民心,大家盼望中興唐室,萬分熱誠,十日之後,聲稱聚兵十萬。
起兵之始,先由駱賓王起草《討武氏檄》,傳檄州縣。這篇檄文已成為中國之散文名作,必會萬古不朽。檄文傳至京都,轟動一時。而徐敬業起兵一事,反倒顯得冷落,不甚惹人重視,有些名句,深入人心,人人爭相傳誦。除去文章的聲調鏗鏘,擲地有聲之外,其內容正道出國內百姓的真正心思,表達出儒生、官員平日只敢在家竊竊私語的話。意思表達得痛快淋漓,文字秀拔剛勁,歷述武后人神共憤之罪過,對武后名譽之損害,遠勝過十萬大軍。
《討武氏檄》原文如下: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
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姐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